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震后应急监测留下哪些经验?

Eedu.org.cn 作者:余建军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23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这次地震的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破坏性之大、损失之惨重都是近代少有的。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四川省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全体职工在站领导班子的率领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克服困难,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应急监测第一线,出色完成了任务。回顾这次抗震救灾应急监测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果断决策,迅速出击,抢先投入应急监测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使整个城市陷入极度惊恐、慌乱的氛围中。站领导班子敏锐意识到,地震灾害势必引发次生自然灾害,尤其是震中汶川与都江堰市接壤,震区大面积降水引起的大量受污染地表径流会进入岷江,从而影响水质。岷江及位于震中附近的紫坪铺水库是成都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岷江上游段几乎全部流经地震灾区,其水质直接关系到成都平原110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在这紧要关头,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果断决策,迅速组织全站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之中。
  召开紧急会议。5月12日16∶30启动环境应急监测,成立由站领导班子组成的抗震救灾应急监测领导小组,站长和党总支书记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全面指挥灾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技术组和后勤保障组。
  迅速动员部署。5月13日上午,我们先后召开了中层干部会议和党总支扩大会议,对抗震救灾和应急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临战动员,要求全体干部、党员要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向各区(市)县监测站下达以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和主要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监测为重点的应急监测指令。
  制定监测方案。地震发生后,我们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监测站应急监测方案尚未下达、应急监测任务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于5月13日组织技术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一套以保护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为主要内容的抗震救灾应急监测方案。为应急监测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主动请缨参战。我们从抗震救灾实际需要出发,主动向市环保局请战,组成一支以技术骨干为主的应急监测突击队,由3名站领导带队,于5月13日赶赴极重灾区都江堰市。在缺水、停电和灾民情绪极不稳定的恶劣环境中,建立起以应急监测车车载实验室为主的野外实验室,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等实施监测。同时,调派大批监测人员分赴灾区13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6个出入境地表水水质断面和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取水口断面,实施每两小时1次的连续监测,并于当天报出监测数据。
                  坚守阵地,筑牢防线,抓住重点应急监测
  地震发生后,我们把确保成都平原饮用水安全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都江堰市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南、离堆公园大门北侧,距都江堰宝瓶口下游仅300米左右,是都江堰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既是整个川西平原自流灌溉水系的总进水口,也是灾后成都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的第一道防线。
  在都江堰市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踏勘,决定在都江堰市南桥设立应急监测点,成立现场应急监测指挥部。
  为进一步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建立成都市饮用水水质的第二道监测防线,我们于5月13日向各区(市)县监测站下达应急监测任务,要求对本辖区饮用水水源和出入境断面展开监测,重点以郫县监测站为依托开展对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六厂取水口应急监测。同时,我们还在成都平原岷江出境断面和沱江出境断面设置了监测点,由各区(市)县站承担连续监测任务。至此,成都平原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监测网全部形成,饮用水水质变化情况得以掌握。
                  整合资源,形成网络,全面组织应急监测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面大,应急监测点多面广,监测持续时间长,单靠环境监测中心站自身的监测力量难以做到高效处置,持久坚持,有效整合、恢复各方面环境监测力量,形成全市规模的应急监测网络是顺利完成各项应急监测任务的重要保障。
  一是有效整合调度全市环境监测资源,对各区(市)县特别是承担监测任务较重的环境监测站在人员和设备配置上给予支援。首先,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市监测系统受损情况,掌握当前应急监测能力状况,整合可用监测资源。其次,由于地震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点位多、项目新、工作量大、仪器缺口大,经请示市环保局批准后,我们立即开展相关仪器设备的紧急采购工作,及时组织了一批水质检测仪、测油仪、生物发光毒性检测仪等,分发到各监测点位。
  二是恢复灾区的环境监测能力。地震后,我们迅速采取措施,对环境监测能力受损严重的都江堰市、大邑县和邛崃市进行恢复和申请重建。在都江堰市,由于本级监测能力完全丧失,我们与其共用南桥野外实验室,一起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同时,启用应急监测车车载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及时报出灾后都江堰市的SO2、NO2、H2S和PM10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在大邑县和邛崃市,我们经过快速选址、昼夜施工、调配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过渡性子站的重建工作。至6月6日,全市20个区(市)县全部恢复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
  三是得到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监测站、全国各兄弟监测站和高校的紧急援助。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给予我们亲切的慰问鼓励和现场指导,同时带来了监测急需的仪器设备。
                  频繁出动,不辱使命,高效完成应急监测
  地震后,各种险情不断发生,临时指令性任务不断下达。在守住阵地的同时,我们还不断接到新的任务,频繁出动,完成了大量临时指令性任务。
  运用监测数据粉碎谣言。5月15日,地震灾后的第四天,“成都市某地化工厂爆炸,饮用水受污染”的谣言四起,短时间内各大超市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市民一片恐慌。为澄清事实,粉碎谣言,维护社会稳定,成都市环保局指示我们立即编报监测快报。有关部门以最快速度向社会公布应急监测数据,在各大媒体发布饮用水安全的信息,半小时内平息了这一突发事件。
  冒险深入紫坪铺库区实施监测。受地震影响,库区周边污染源发生油料泄漏,加之大量冲锋舟投入紫坪铺库区实施抢险救援工作,库区水面出现明显浮油。为此,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除要求高频次监测南桥断面和自来水六厂油污染浓度外,还要求省、市环保局尽快摸清情况,评估库区周边污染源安全情况及潜在影响。监测中心站迅速组织技术骨干,由站领导带队,乘坐冲锋舟多次进入库区,冒着随时可能遭受山上飞石打击的危险,实施污染源调查监测,获取了大量信息数据,并参与编制《关于紫坪铺水库上游企业环境风险情况评估报告》,为准确估算库区油污总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完成温江区停运污水处理厂应急监测评估。温江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受地震影响停运,为评估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安河对成都地表水水质的影响,5月17日接市环保局任务后,我们立即带领技术骨干奔赴现场,开展应急监测。经过近30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及时编写出温江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停运对成都地表水水质影响的评估报告,受到环保部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好评。
  完成冻库液氨转运紧急监督性监测工作。因地震影响,5月30日,成都货运东站将进行一次液氨转运工作。为预防转运中发生泄漏,我们立即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演。转运中我们全程参与,全程跟踪,随时做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准备,为液氨安全转运提供了保证。
  完成都江堰市川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污染事故应急监测。6月3日上午,都江堰市川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因地震影响导致重油发生泄漏,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我们立即抽调骨干奔赴现场,在现场排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污染源头和地下水受污染范围。随后,我们派出应急小组进行了长达1个多月的跟踪监测,上报监测数据450余个,有效掌握了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为当地政府成功处置事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完成列车颠覆事故应急监测任务。6月8日12时许,受余震影响,达成铁路一行驶中列车被滚石砸中,导致脱轨侧翻,少量柴油泄漏进入成都市金堂县沱江流域。为准确掌握沱江段水质污染情况,站领导迅速带队奔赴沱江成都出境五凤断面,同时紧急抽调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金堂县监测人员,分段监控沱江各断面,同步开展应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列车颠覆事故未对沱江造成污染。
                              对震后应急监测的思考
  1.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是应急监测的坚强核心。在这次特大地震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带领团队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强核心。哪里有紧急任务,站领导就带领队伍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应急监测人员,站领导的关心和慰问就送到哪里;哪里有困难和求援,中心站就会以最快速度提供保障。
  2.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是应急监测的不竭动力。多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形成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良好工作作风。在余震不断和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全站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多次出入重灾区,进行现场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准确,为全市监测系统树立了榜样。
  3.精益求精的业务素质是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我们平时非常重视技术储备和能力训练,一是每年坚持开展不同监测项目、不同要素和不同污染类型的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二是每次应急监测任务完成后及时总结,针对不足加以改进,有效提升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三是在上级监测部门组织的各类考核中,我们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使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在这次地震应急监测期间,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对各区(市)县开展仪器操作、监测方法、质量控制等各类培训12次,参训人员近300人次,确保了应急监测质量。
  4.及时有效的后勤工作是应急监测的有力保障。及时有效的后勤保障,是灾后应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另一重要保障。首先是及时配发通讯设备,确保各种指令、信息的传递畅通。其次是迅速组织应急监测设备,确保应急监测点位、项目、频次全覆盖。再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监测现场的消毒、防护、防疫工作和监测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避免非战斗性减员。
  5.严格规范的“端口”控制是应急监测的重要措施。接受任务和报送数据是应急监测的两个“端口”。应急监测开始阶段,由于情况紧急,曾一度出现任务多头下达,监测数据多头报送等问题,“端口”不规范导致忙乱,影响工作,也干扰了部分同志的情绪。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相继研究制定了应急监测任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监测数据报送程序。比如,任务不管来自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都必须向综合技术组汇报,由综合技术组向值班站领导请示,获批准后方可下达,保证全市监测工作实现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再比如,监测数据的报送,情况紧急时各方都催要数据,有本系统的,也有其他部门的,有领导也有一般工作人员,这不但容易造成应急监测数据在管理上的失控,也极易导致差错。为此,我们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监测站提出建议,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即监测数据只向本级环保局和上级监测站报送,不报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监测数据的报送统一规范,确保了监测数据的严肃性。
  6.“上下关系”的必要调整是应急监测的非常手段。我们感到,在紧急情况下,上下级监测站之间必须由指导关系转变为领导关系,应急监测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应急监测期间,我们没有按指导关系协调20个区(市)县监测站工作,而是主动履行领导职能,直接下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面对复杂纷繁的情况和全域性应急监测任务,我们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有效整合监测资源,形成了监测网络联动机制。因此,在特大环境应急监测期间,上级站对下级站的直接领导作为一种非常手段十分必要。
  虽然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应急监测工作的胜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监测手段不足和仪器设备落后等问题,在应急监测制度、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空白,亟待抓紧弥补和完善。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积极投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实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新家园,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的目标做出新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要点提示
  本文通过对去年汶川大地震后环境应急监测的回顾,总结了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经验,并对未来的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出建议,要加强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培养一支应急监测的钢铁队伍。
  编辑心得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汶川大地震距今约一年时间,对地震后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非常重要。地震这样的灾难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些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应急监测经验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借鉴价值。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