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哥本哈根的道路绝非平坦
巨大的现实利益分歧
德国波恩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所在地,今年前3次谈判的会场均在这里。这些谈判的目的是,为今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出一个新协议文本,将其作为全球遏制气候变暖的新国际性法律文件,以取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确定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当前,谈判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障碍之一是美国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首席气候变化谈判代表明确表示,为了避免重蹈京都谈判的覆辙,美国只能基于国内通过的立法才能在国际谈判中做出减排承诺。6月底,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白宫也支持建立国内排放限额体系。然而,这项法案要成为正式法律,还要经过复杂漫长的立法程序。
此外,当前谈判的核心问题是中期减排目标。美国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大致相当于1990年排放水平的4%。美国当前提出的减排指标在发达国家中最为保守,这一目标不仅远低于欧盟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的承诺,更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建议的25%~40%的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提出的中期减排目标只能实现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排10%~16%。
另外,发达国家还试图对发展中国家提出额外的减排要求。例如,欧盟要求发展中大国2020年在基准排放基础上减排15%~30%;美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行动,并在《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包含了对来自尚未承担减排义务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条款。
与发达国家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仍然很低,它们都是发达国家200多年来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的受害者,让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减排指标等于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是对发展中国家权益的严重损害。印度气候谈判特使钱德拉·谢卡尔·达斯古普塔在会上毫不讳言:“将印度称为一个排放大国是荒唐的,在印度农村地区的一半人口甚至还没有电灯。”
应对气候变化关键之年
2009年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按照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的“巴厘岛路线图”,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应就2012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
越来越近的会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紧迫感,今年夏天,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极端气候现象更是敲响了警钟。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多国频遭暴风雨袭击,欧洲多个国家和北美洲部分地区持续高温热浪,低温寒流则袭击阿根廷大部和巴西南部。
全球变暖还影响到了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领域。在欧洲,法国等国家的葡萄酒酿造业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不仅会使海平面升高,还会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环境,危及人类的粮食安全。英国政府发布首份粮食安全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会对粮食作物的种类、种植方式和种植地区等造成影响,强调准备应对可能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
当发达国家还在讨论自身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基准线的时候,中国已经在行动。中国8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决定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发展绿色经济、强化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并积极开展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做的一切已经超出了发达国家的预期。无论是对于减排还是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直接决定了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能否取得成功,全世界都在期待着发达国家给出令人满意的最终答卷。
机会稍纵即逝,通向哥本哈根的道路看来并非平坦。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