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应该着眼于抵御极端天气
日前暴雨袭击南京,古城顿成浅海滩。在人们纷纷表示质疑城市建设的时候,南京建委主任周金良解释道,正在进行的雨污分流工程是环保工程,对于防汛作用有限。而且他认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我们的排水管道设计是符合国家规范的。对于周主任的说法,令人顿生忧虑:如果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着眼于抗御极端天气,南京再现“海景”依然不是梦。
客观地说,持续了多月的雨污分流工程是发挥了作用,此次排水的速度总体比以前快了,但是百姓的要求远不止于此。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行,风险社会也如影随形地到来了,城市更其脆弱了,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已经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人们历经了SARS、酷暑、流感、暴雨的考验,每一次都带给了人们难以忘怀的艰难印象。如果说人们还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希望城市更加安全些,起码不要在城市里面“看海”。
风险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气候越发恶劣,以前百年难遇的气候,现在已经变成十年、五年乃至年年有约。如果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沿袭旧的思路,依然没有与风险同行的新思维,还是搞什么“符合国家规范”的老套做法,则风险来临时候必然手忙脚乱,满城风雨,怨声载道。人们可不管什么国家规范或者什么标准,要的就是安全和舒服。即使所有标准都达标了,如果城市居民在灾害来袭之后依然遭殃,沦为海滩难民,这个标准要他作甚?
城市建设是什么,是一个城市的面子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的内涵。老百姓要的是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满意的生活。城建最主要的应该还是考虑的百姓问题。“衣食住行”就是民生,而极端天气将极大的让民生泡汤。城建可以说是民生内容中“行”的一个重要部分了。恶劣的天气立刻导致了交通的瘫痪,不能单单就说百年一遇,就目前来看百年一遇已经基本成为十年或者三年一遇了,如果我们还在用百年一遇搪塞和为自己脱罪,那么武汉、北京、南京之后,又会是那座城市整体“沦陷”呢?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在加快的同时更应该保证建设的质量和实用性,抵御极端天气应该是城市建设的必要任务,而不能作为城市建设之外的附加属性。也就是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开始着眼于抵御极端的自然灾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传统的国家标准。这也是为将来更快的城市发展打好基础,而城市管理者的公信力也将更加“过硬”。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