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城市绿地岂能中看不中用?

Eedu.org.cn 作者:曹俊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29

 

  链接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1.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


  古代城市公共绿地与公众的现实生活有关。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常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不少皇家园林开始定期向公众开放,如伦敦的皇家花园、巴黎的蒙古花园等。


  2.公园运动(1843~1887年)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受英国影响,在美国设计师唐宁、奥姆斯特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于1858年在曼哈顿岛诞生。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3.公园体系(1880~1898年)


  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这些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英尺~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此后,这一思想在美国发展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主要原则。


  4.重塑城市(1898~1946年)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老城会衰落并需要彻底改造。这是一种城区联合体,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5.战后大发展(1945~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内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以英国的《新城法案》为标志,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导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以“华沙重建计划”为代表。


  6.生物圈意识(1970~2000年)


  70年代初,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市民开始把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为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人们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其中,以澳大利亚规划“自然中的城市”为代表。


  7.21世纪发展趋势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要素趋于多元化、结构趋向网络化、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21世纪,是人类重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新纪元。


  本版文章由 曹俊 整理撰写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