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已逐渐从珠三角转移 或因工业产业污染减少
“以前下雨,我就不敢上街,担心淋多了酸雨会秃头,现在总算没有那么担心了”,听到深圳从重酸雨城市中“除名”,深圳白领陈小姐放下了心头大石。
“九个城市八个酸”,三年前,人们如此形容珠三角酸雨污染的严重。而在最近省环保厅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全省环境状况公告中,珠三角的重酸雨区仅剩下佛山、肇庆,另两个戴上“重酸”帽子的城市为清远、韶关。
公告显示,全省酸雨频率为37%,半年来下降了9.5个百分点,降水质量有所提高与空气质量改善密不可分;半年来全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总天数有所增加。
但细心的人们发现,在珠三角酸雨持续减少的背后,一向青山绿水的粤北等非珠三角地区,酸雨却有增加的趋势。“酸雨是否随产业转移到了非珠三角地区”的质疑一时也甚嚣尘上。权威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并没有证实两者有必然关联,但从酸雨流动输送的特性以及各地机动车污染增加的情况看,酸雨的治理各地既要扫好门前雪,各市间也应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并全省一盘棋统筹考虑产业布局,谨防“污染随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说法从担忧变成现实。
两年来穗深相继“脱帽”
“我省的酸雨变‘淡’了,也变少了,降水质量有所提高,这在珠三角尤为明显。”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2010年,下雨一度是全省最酸的广州,成功摘下戴了十年的重酸雨区帽子。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在2009年就告别重酸雨区。去年在重酸雨上再度上榜的惠州,半年来酸雨频率锐减57.1%,最近,深圳空气质量创下十年来最好,上半年,深惠两市也同时脱离“重酸”。
有意思的是,广州从亚运举办的2010年开始脱离重酸雨区,深圳在大运会举办的2011年“摘帽”。“这并非巧合,而与两市为承办好两大运动会近年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省大气科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流举说,从2004年广州申亚成功后,就开始进行工业脱硫降氮脱硝以及油气回收,开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而深圳也趁承办大运会之机,推进电厂污染治理和工商业锅炉污染治理,仅马湾电厂脱硫治理后年削减二氧化硫就达4.2万吨,改装低氮燃烧器后氮氧化物削减8000吨。此外,两地还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这些举措并不局限在穗深两市。今年来,环保部门实行了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措施,以深圳为中心,划定了核心控制区域、重点控制区域、加强控制区域,范围基本涵盖整个珠三角,“这有效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
三年前,珠三角仍有十场雨八场酸的说法,如今该区域的酸雨频率47.8%,多年来首次降至不足一半。与珠三角酸雨持续衰减相对,非珠三角地区的酸雨却似乎有抬头的趋势,这种现象已经在网上和学界引起了关注。
酸雨从珠三角转移?
网友们发现,与以往珠三角城市占酸雨大头相比,今年4个重酸雨城市中有两个来自粤北,还有一个为靠近珠三角核心区的肇庆,“这些地方以往给人的印象都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现在成了重酸雨区,是否与近年大力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把酸雨也转到了珠三角外?”而更有网友留意到,四个重酸雨城市都是在珠江西岸以及上游,且沿北江分布,“这是否也暗合酸雨转移的路径?
本报记者仔细查阅去年与今年上半年广东酸雨情况对比发现,四个重酸雨区中,肇庆的酸雨频率从去年80.6%降至41.4%,减少了39.2%,佛山从87.5%下降到67.6%,减少了19.9%。而韶关和清远酸雨频率则双双突破80%,其中今年新列入重酸雨区的清远,半年来酸雨频率从22.2%激增至 83.3%。2011年比2010年酸雨频率增加的6个城市中,非珠三角城市占了4个。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认为,重酸雨区集中在珠江的西岸,这与各地产业结构迥异有关,“珠江西岸与东岸发展差异较大,东莞很多外资企业,生产以组装型为主,而西岸的佛山是以传统工业制造为主,而且转移出去的大多也还布局在周边地区”,污染源没有太大变化。而广州、深圳近年来都转型淘汰传统工业,发展高科技、低能耗产业,才有了如今的改观。
对于酸雨是否随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说法,钟流举并不认同,酸雨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本地污染排放的因素,也有周边风向、雨量大小的因素,从目前的数据上,并不能支撑产业转移把酸雨也转移的说法,而酸雨出现主要涉及是空气的流动,与北江的走向也没有联系。“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全省仍有17个城市出现过酸雨,占77.3%;受到酸雨污染的城市有11个,占全省的50%,广东的酸雨仍然比较多。各地治理酸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否已完全达到老百姓的期望?这可能又是另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