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须靠涵养环境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现成灾,世界气象科学家警告称:极端气候“常态化”趋势已现。
极端气候常态化,这一提法,不仅说明气候异动的次数和严重程度有所增加,更表明整个地球的气象系统乃至生态系统都发生了结构性、系统性的变化。原有的、生物圈赖以生存的某种平衡被打破,整个气候乃至生态正在发生连锁式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在某些地区急剧地、爆发式地表现出来,就使得原本应该偶一发作的极端天气变成了人们的常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极端气候常态化,是气象和生态系统更深层次失衡—再均衡运动的反映。
无独有偶,自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的经济气候也在进行类似的失衡—再均衡调整。反映在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各种极端社会气候的常态化。
例如在欧洲,福利国家的原有均衡被打破,解决债务危机所要求的财政紧缩和民众福利意识的冲突,导致债务国国内、债务国和债权国之间、债务国和援助方之间不论是政策还是民意方面形成重重矛盾,酿成各种抗议的极端表现。
在中国,虽然没有受到欧美那样的直接冲击,但是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环境的调整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引发了诸多问题的连锁调整。许多矛盾,如投资拉动和环境保护,财政增收和涵养活力,推动城市化和债务压力,等等,多有凸显。再加上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矛盾,如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难以遏制等,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且其发生频率有增高的趋势。
极端气候的治理不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必须从整体上涵养环境,让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得更加协调。极端社会气候的治理也一样,不能单靠临时手段,而必须从涵养社会环境入手。
在社会环境的内在均衡被打破,整个社会寻找新的均衡点之际,如果能检视社会环境的失衡之处,对社会压力疏堵兼施地加以治理,并且优化政府和社会的透明度、信任度和责任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四位一体”的建设系统化地贯彻下去,就能有效地加快实现新的均衡。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