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近百年来的自然灾害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

Eedu.org.cn 作者:王璜    资讯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4

  2日,一位纽约居民站在被“桑迪”摧毁的树木当中。

  本报讯美国“桑迪”飓风刚刚吹过,人们忙着收拾这只“怪物”风暴肆虐的残局,也忙着稳定那颗被它吹乱的心。当一周前“桑迪”还在加勒比海一带兴风作浪时,千里之外的美国东北部早已严阵以待。多数评论称美国政府吸取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惨痛教训,使其在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更为谨慎小心。回顾近百年来全世界重大灾难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省、学习、进步。大灾难引领着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也用惨痛的方式带着人类社会大步前行。

  善待环境等于善待自己

  “大工业化”几乎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关键词,它使得人类社会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所有的一切都更加高效和迅速,向自然索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然而,大自然的“回应”似乎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知。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其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那时的伦敦离市中心不远处有许多工厂,对小汽车和卡车产生的废气几乎没有控制措施。

  从这时起,英国人陷入沉思:工业化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雾都”的苦涩头衔什么时候该摘去?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内心的欲望也如同机器散发出的腾腾蒸汽一般,扩大膨胀,殊不知最终却以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填满欲望的沟壑。

  防范减灾不是可以闹着玩

  天灾面前,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是脆弱的。不论是地震、飓风、雪崩,还是旱灾、寒潮、洪水,这些灾害中的绝大多数迄今尚难为人类所征服。而人类在与天灾抗争的漫长日子中,不断摸索它们的“秉性”,以求提前防范来减少损失。

  “卡特里娜”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5级飓风,也是自有记录以来大西洋盆地的第6大风暴。据官方统计,死亡人数达到1836人,失踪705人,上百万受灾群众流离失所。

  对于这么严重的损失,人们除了怪老天无情之外,更把矛头指向了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严重失职。首先,在物资和心理上,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都准备不足。其次,救灾中领导不力。在飓风袭击新奥尔良5小时之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局长迈克尔·布朗才要求派遣1000名救援人员在“两天内”赶赴灾区。而当时美国总统布什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农场度假,事发后几日,布什才宣布结束休假,在从得克萨斯飞回华盛顿的路上,空军一号在新奥尔良上空盘旋“视察”了灾区。再者,政府间救援行动配合不协调。直接导致救援时互相推诿,效率极低。

  随着灾难过去,人们充分意识到暴露出来的种种管理缺陷与不足,在之后一系列防范减灾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