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绿色发展的三大途径

Eedu.org.cn 作者:李佐军    资讯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30

  推进我国绿色发展,重点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产值和国民收入、推进制度变革。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同时,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阶段。此背景下,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比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要难得多。

  因此,推进我国绿色发展,具体途径可分解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产值和国民收入、推进制度变革三个方面。

  具体来讲,降低碳排放可实施六大策略。

  其一,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要求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左右,用电量控制在6.15万亿千瓦时左右。当前这种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控制能耗总量别无选择。

  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同时,从消费侧鼓励新能源的消费,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

  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消费了世界20%的能源,只创造了世界10%的GDP。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而GDP仅为美国的40%;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倍以上。我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淘汰高碳产业。

  对像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要通过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碳产业。目前比较急迫的是限制和淘汰业已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关键要看各地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其三,发展低碳交通,淘汰高碳交通。

  交通是能源和工业之外碳排放较多的一个领域,交通排放占总排放的1/4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汽车,加快发展低碳的轨道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同时,要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什么北京这么拥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布局不合理,“摊大饼”,很多人工作在市中心,住在郊区的“卧城”,每天往返,造成交通拥堵。

  其四,发展低碳建筑,淘汰高碳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建设房子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低碳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小区布局结构设计,节能减排的效果就很好。同时,要对现有的高碳建筑逐步进行淘汰或者改造升级。

  其五,增加森林等碳汇。森林、草地、湖泊、湿地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这就涉及到碳汇的问题。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2008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了20%,提前一年多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还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其六,倡导低碳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与每个人都有关,每一个人都是碳源,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产生二氧化碳等排放。现在有的单位开始采取行动,比如倡导大家短途尽量不开车上班,三层以下不乘坐电梯,随手关灯,装节水器,下班后关开水器,节约用纸等。如果每个人坚持采取行动,常年累积就是巨大的节约量。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