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天上升起环保明星

Eedu.org.cn 作者:李禾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0
   “3、2、1,点火……”,随着一声大喊,火箭发射架底喷出巨大的火焰和浓烟,长征二号丙火箭装载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A/B卫星”)”A、B星缓缓向上飞起,随着一连串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响,火箭飞行速度越来越快,笔直地消失在云层中……

  “环境一号”是我国首次发射的环境和减灾卫星,是我国民用卫星中技术最复杂、指标最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之一。

  那么“环境一号”卫星有什么用的技术特点,能实现哪些功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一箭双星———环境A星对地观测更精细

  环境卫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环境应用系统总师王桥告诉记者,本次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了两颗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光学小卫星。其中,环境A星重473公斤,轨道与太阳同步。主要在可见光谱段范围内工作,采用多光谱和高光谱探测手段,形成对地物大范围观测和高光谱遥感能力。该星载有宽幅盖多光谱CCD相机,探测谱段范围为兰、绿、红、近红外;携带两台CCD相机,单台相机实现的地面成像幅宽为360公里,两台拼幅后对地幅宽大于700公里,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30米;携带超光谱成像仪,谱段数量为115个,平均光谱分辨率为5纳米,这意味着对地观测可以更精细。如看到一个蓝色的屋顶时还能知道它是塑料、油漆或别的材质。

  环境B星可精确观测火灾地震

  环境B星采用多光谱和红外光谱探测手段,可以对火灾、地震带来的地热等与热量有关的灾害现象进行精确观测。B星重量为496公斤,也携带宽幅盖多光谱CCD相机、两台CCD相机,两台拼幅后对地幅宽大于700公里;而携带的红外相机,能探测近/短波/中波/长波红外谱段,幅宽达到740公里。

  “高光谱、全天候、大视野、高重访周期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一号”必将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发挥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王桥说。

  ———观测优势———

  观测精度、广度高

  王桥说,环境卫星是在国内民用卫星里首次使用了超光谱有效载荷,其观测谱段达100多个,可大大提高对地面环境目标的观测能力。

  全天候、全天时观测

  此次“环境一号”在民用卫星中使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可进行环境目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综合观测。

  两天一次重复观测

  环境卫星由于采用小卫星星座技术,大大提高了卫星的重访观测周期,可实现2天一次的高时间分辨率的重复观测。另外卫星观测幅宽高达740公里,也是“环境一号”卫星的另一个明显优势,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大范围观测。

  ———主要任务———构建环境监测“天罗地网”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罗毅表示,我国环境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同时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环境质量和灾害情况进行快速和科学的评估。

  从卫星传回地面的数据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地面站负责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存档管理和数据分发任务;接收下来的海量数据经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处理、分析,形成数据应用产品才能被环境及灾害监测部门使用。

  ———未来发展———

  精度更高

  环境A/B星作为光学星,主要在可见光谱段范围内工作,目前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30米。王桥表示,我们正在进行环境卫星二期工程的论证,今后环境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卫星的综合探测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范围更大

  王桥告诉记者,“环境一号”卫星是由两颗光学卫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2+1星座”,本次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了其中两颗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光学小卫星,是星座建设的第一步,第三颗雷达小卫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按照“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建设计划,我国最终将完成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形成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

  “从环境卫星论证、立项、研制到发射,真是‘十二年磨一剑’啊!”罗毅非常感慨地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我国环境监测与灾害评估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环境保护部在1996年就开始进行环境卫星的论证,国办在2002年9月正式批准了小卫星星座立项的请示。

  ■新闻缘起

  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为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又添“耀眼新星”。这是我国首次发射的环境和减灾卫星,她的成功发射将实现我国环境与灾害大范围、快速、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也标志着我国灾害和环境监测评估有了稳定的数据保障、高科技的支撑。

  ■相关链接

  卫星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卫星遥感在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内陆水体水华与近海赤潮监测、秸秆焚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沙尘暴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1999—2002年,环境保护部卫星筹备办就利用美国陆地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数据对我国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针对“环境一号”卫星业务化应用,卫星筹备办自今年4月开始就每日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遥感监测;自今年6月开始,每日对北京周边秸秆焚烧情况进行遥感监测,监测结果为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做出了应有贡献。今年6月底,奥运赛区青岛海域绿藻浒苔大规模暴发,严重影响了赛区筹备工作,卫星筹备办第一时间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绿藻浒苔发生、发展过程,确保了赛区海域绿藻浒苔的迅速清理。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