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先利用再储存,中国式的碳捕集之路

Eedu.org.cn 作者:钱炜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9

  人们平时所喝的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气体,你能想到或是来自电厂的锅炉吗?

  藉着全国人大环资委16日组织的参观活动,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五环的华能北京热电厂。该电厂与普通电厂的最大不同,便在于其燃煤锅炉所排放的气体,并不直接释放到大气中,而是先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管道的装置,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处理,其中的二氧化碳被收集起来,被制成纯度高达99.99%的干冰,用于食品、消防等行业领域。

  这项叫做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英文简称CCU)的技术,引起了参观的外国专家的强烈兴趣。因为在国外,在该领域受到更多关注的技术是CCS——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储存技术,其做法是把能源工业等行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搜集并集中埋存于地下数千米的地质层中与大气隔绝。这就好比把向天空喷吐烟雾的工业烟囱倒过来,把烟喷到地底下去。

  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个CCS项目,其中有260个正在积极推进。德国于去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燃煤电厂碳捕集的示范项目。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加剧的今天,这对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一个是储存,一个是利用,英文简称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显著的区别。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崔成博士告诉记者,尽管现在有很多国家在做CCS项目,但都还处于实验、摸索的阶段。制约CCS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成本很高,捕获每吨二氧化碳大约需20—40美元。

  “根据‘巴厘路线图’的共识,发达国家相对有着更急迫的减排义务,因此他们更加青睐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CCS技术。而根据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CCU是更加实际的路线。‘U’也能减排,比如做成干冰灭火剂,放在那儿,不也是一种储存吗?”崔成说。

  而实际上,目前CCU技术的成本也非常昂贵。华能北京热电厂仅在两个锅炉上建了碳捕集装置,年回收二氧化碳3000吨,仅占全厂排放的千分之二,总投资却高达2300万人民币,每制成一吨食品级二氧化碳的成本是600元人民币。不过,好消息则是,他们的收益更高——每吨干冰卖出去的价格是1200元。

  崔成的观点,在业界并不孤独。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此前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要做CCU,把利用放在前面考虑。从长远来看,能用掉的二氧化碳很少。但起步的时候,要先立足于‘用’。”

  据绿色煤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宇博士介绍,二氧化碳的工业应用分为物理应用、化学应用和生物应用。物理应用,比如二氧化碳可用作焊接、保护、灭火,制成干冰可实现人工降雨等。化学应用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来合成一些有机产品,比如尿素、合成醇、合成酸等。生物应用主要用在生物行业,比如用作植物气肥和果蔬保鲜剂。

  对于CCU,倪维斗指出,中国需要分阶段地从易到难开展工作。“第一步,现成的天然气井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容易拿到手的,但是没有人用,都白白扔掉了。第二步最容易做到的是煤化工。第三步是煤气化多联产,在高压、高浓度条件下分离比现在直接燃烧分离二氧化碳容易得多。第四步才是燃煤电厂。”

  崔成也提到,除了工业应用,CCU还包括更广泛的含义:在开采天然气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时高达60%。这些二氧化碳可直接拿来填充开采完的天然气井。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也是CCU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简单来说,该技术就是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以提高采油率。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油率提高显著等优点。

  同时,倪维斗强调说:“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地质、采油、矿业、食品、消防、农业等多个行业,需要有关部门发挥协调作用,让产生二氧化碳的企业能与需要的企业对接起来。”

  而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是,二氧化碳的工业消费量是有限的。刘宇告诉记者,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年生产能力是200—250万吨,而一个几十万千瓦的燃煤电厂1年所能捕集出来的二氧化碳的量差不多也是100—200多万吨。换句话说,一个电厂的捕集量,就能与全国的消费量持平。

  因此,倪维斗补充说,利用为先,但也不能忽视储存。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在碳捕集领域,应将CCS作为前沿战略技术加以储备,开展相关研发。而在新建的电厂项目中,则应做好未来增加CCS设备的预留工作。这样,一旦未来有需要,就可以及时实施。实际上,国际上也有学术组织已将CCS和CCU合二为一,称之为“CCUS”。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CCS还是CCU,都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彻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还得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希望寄予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崔成如是说。

  尽管前途多艰,中国正在迅速加入这个碳捕集俱乐部。据悉,除了北京这个刚运行1年多的项目,今年7月,华能集团另一个年捕获二氧化碳10万吨的项目已在上海开工,这将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碳捕集项目。

  无论是“U”还是“S”,只要前进在碳捕集这条路上,总是没错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