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气候变化困扰下的贫瘠土地

Eedu.org.cn 作者:邱瑾玉    资讯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6

  琢磨不透的天气

  火连湾村村文书张保俊从上世纪70年代种地,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种一袋打一袋”的现实,这也是村子里普遍面临的问题——种下一袋小麦种子,收获的时候还只是一袋。

  去年又是干旱,张保俊家的三亩半玉米,掰着指头算只收了600斤,“五六七三个月一点雨都没下,都干死了。好几年了,四五月份,正是玉米、小麦最需要水分时候,一直没有下雨,等到七八月雨水反而渐渐多起来,但是玉米正是来面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又影响产量。”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节气耕种的农民们面对无常的气候一筹莫展。

  1996年的玉米丰收只能成为张保俊的回忆了,那年雨水好。不过,后来的一场冰雹却把他的麦子打得颗粒无收。

  冶方升,这位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乡长,对气候变化有着自己的观察——西阳乡每年7月-9月一直是主要的雨季,但降雨的时间却慢慢改变,主要集中到9月,7月则基本无雨,“最干旱的时候没有雨,而9月粮食都已收割,雨却来了。”

  与日益严重的干旱同时发生的,还有越来越频繁的雷阵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2008年6月25日的那次冰雹,有两个村的产量损失了40%。”冶方升说。

  霜冻也更厉害了,由于气温忽高忽低,以往温度该高的时候却突然降温,以往降温时高坡阳面的农作物不会结霜,“去年阳面的农作物都能看到霜了,遇到这种情况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只能自救。”

  农民们也不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只是觉得这些年该下雨的时候不下了,2000年前后时,春雨虽然不多,但多少会下点,这几年春天已经没有雨了,“去年冬天没雪,今年春天没雨,小麦如何下种?”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雨水不错,粮食收成还可以。1987年“包产到户”后的五六年里,雨水也不错,一亩麦子也能打到四五百斤,“2007年以来明显地感觉到干旱越来越严重了。”冶方升说。

  西阳种植的小麦以冬小麦为主,面对日益升高的冬天气温会生长过旺,不利于分蘖,于是农民们普遍推迟了播种日期。平凉市气象局气象专家曹天堂说,“暖冬造成蒸发量大,降水少,冬小麦旺长现象频发,与15年前相比,冬小麦播种时间大概推迟了8天。”

  根据甘肃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赵红岩提供的数据,近50年甘肃年平均气温共升高1.1℃,降水每10年减少5.7毫米,降幅高于全国。像甘肃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对于气候变化比其他地区更加敏感。

  气候变化下的生存

  2009年8月12日,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进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塘湾村农民马文山家,这是崆峒区实施泾水北调饮水安全工程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实惠。

  为了解决北部塬区群众饮水不安全和水源保证率不足的问题,崆峒区实施泾水北调饮水安全工程,让北部山区8个乡镇的11.4万群众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目前,泾水北调饮水安全工程已完成投资3130万元,铺设供水干支管道915公里,修建蓄水池7座。

  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接下来重要的就是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了。

  气候越来越糟糕,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去适应气候。

  火连湾村现在家家都有太阳灶,村民们可以用它来烧水,光这一项一年就可为农民节约近一吨煤,大约900元钱。此举对生态最大的贡献是少砍了很多树。

  少砍树的同时要种更多的树,不过在生态脆弱的平凉,植树的成活率非常低,冶方升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乡植树的成活率在全区算是差的,只有5.4%,太旱了。”

  曹玉科则打算明年养上一两头牛,因为干旱日益加剧,现在种小麦、玉米已经赚不到钱。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西阳乡推广了全膜双垄沟坡技术,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地表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吕正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2008年开始,全乡普及地膜覆盖的亩数是6000亩,2009年7000亩,今年到目前已经达到了8056亩。”

  靖远县若笠乡的思路也是养殖小尾寒羊,种植地膜洋芋。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薄膜产生了环保问题。养牛业亦是如此,养牛需要玉米、玉米秆等作饲料,但玉米这种大田作物,对水的需求很大,只能尽量减少种植。

  面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吕正春在内的基层干部群众依然无法解决,但是眼下,他们似乎还顾不上考虑这些问题。

  环保部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部分地区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中国农科院发布的报告则显示,未来中国地表气温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将加剧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程度,给贫困地区带来巨大损失。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的团队曾经做过调查,甘肃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高度相关,而贫困地区正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区。

  “气候变化将使扶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返贫率越来越高,因为生态极端脆弱地区一有灾害就又返贫了,从2004年以来,因气候变化造成的返贫人口达到了6.72万人。”靖远县扶贫办主任刘立智说,“靖远县贫困的根源还是干旱,尽管靖远县有黄河的优势,三个灌区解决了3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但是还有10多万人无法解决,这些人口所在的乡镇也是重点扶贫乡镇。”

  靖远县117个行政村,北部高山乡镇2004年以来持续干旱,2007年60亩旱地绝收。刘立智说:“今年的墒情也很差,61万亩旱地只有二阴山区可以下种,但保苗有难度,另有19万亩纯粹无法下种。”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