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绿叶相扶 红花更艳

Eedu.org.cn 作者:李维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
 

    作为世博会唯一的“绿肺”,上海后滩公园运用水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原理,保护和恢复湿地、土壤和动植物群落,营造了颇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荣膺2010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最高设计奖——杰出奖。

    对话人:张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   采访人:李维(中国环境报记者)

 

  打好基础  厚积薄发

  记者:上海世博会正在顺利举办。请问,在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张全:上海世博会自筹办以来,就想传达低碳、环保的理念。为了保障世博期间的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部以及地方环保系统给予了大力支持。从政策制定到长三角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这些对上海世博会举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深刻体会到,世博会是全国人民的世博会。
  记者:上海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经济和产业的龙头,它重要的经济地位毋庸置疑。不久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想知道,上海这几年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全:上海这座城市的功能定位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国经济中心和90年代以后的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3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再到目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4个中心,即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既体现了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也折射出上海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轨迹。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环境管理的新体制与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首先,建立了能够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2003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委员会办公室就设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具体负责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同时,成立了由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建立了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综合协调机制,有效推进了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正是这一形成合力、达成共识的平台推动了上海一轮又一轮的环保3年计划。
  其次,建成了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上海环保3年计划的实施得益于近10年来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的建成。如在污水处理方面,上海新、改、扩建了30多座5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率从“十五”期末的70.2%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已经做到了镇镇有污水处理厂网的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5%提高到82.3%,实现了电厂脱硫全覆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安全处置。
  再次,上海市一直十分注重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尤其在获得世博会主办权后,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从2000年起,上海市政府向社会承诺,每年的环保投入不低于全市生产总值的3%。这10年来,上海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总投入共2700多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占60%左右,实施了近700个重点项目。这其中涉及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绿化、重污染工业区整治、循环经济及生态建设七大方面。在这些环境基础设施中,上百亿元的项目就有好几个,如青草沙水源地工程花了170亿元,苏州河整治花了140亿元。
  最后,上海的环保工作可谓前有政策引导,后有执法推动。举例来说,上海建了许多脱硫设施,如何让它们能够长效运行?我们出台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超量减排奖励暂行办法》,对企业脱硫设施的超量减排量(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量与标准排放量的差值)进行资金奖励。实行这一政策后,我们算了一笔账,用3000万元,上海市每年超额脱硫的量相当于多建了一座60万千瓦的脱硫装置,这个政策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此同时,上海还实施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出台了包括燃煤锅炉、秸秆禁烧等老大难问题的政策补贴。这些政策的出台,鼓励全社会都来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和监督,从强化污染预防、提高准入标准、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执法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形成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察为手段、环境监管为平台的“三监联动”机制。如在全市整体污染源管理比较好的情况下,上海仍然限批了7个工业区。上海市的环境执法始终处于高压态势。


  转型发展  彰显底蕴
  记者:我们知道,一直以来上海市工业所占的比重很大,环保工作开展起来有很大难度。针对这样的现状,上海市怎样应对?
  张全:正如你所说,上海长期以来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传统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所占的比例较高。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上海的企业污染源为10.5万个,是特大型城市里最多的,污染治理抓得比较早,达标情况尚可,因此末端治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上海正处于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的下游,环保工作开展起来面临诸多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上海要保护环境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源头治理。坚持走结构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记者:上海在调结构、促转型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张全:按照中央提出的将上海建设成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的总体目标和长期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长期坚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发展方针,上海市努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大的行业实施关、停、并、转,使产业发展不断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近3年来,第三产业比例增长很快,每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去年已经达到了近60%。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上海也十分注重城市功能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实施了“退二进三”战略,污染企业逐步退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推行“双增双减”措施,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郊区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利用集中。
  特别是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后,上海仍然坚持调结构、促转型。我们说金融危机是个坎,要过坎,但更重要的是爬坡和拐弯。所谓爬坡,就是提升产业能级,第二产业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来改造;所谓拐弯,则是转变业态,转变发展模式。


  联防联控  构思恢弘
  记者:长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是如何开展的?
  张全:2005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组织沪苏浙一市两省共同开展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规划(2005~2020年)》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08年12月,沪苏浙一市两省正式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年~2010年)》,将在提高区域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创新区域环境经济政策、重点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建立全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和完善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6个方面紧密合作,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进程。
  在区域合作保障机制方面,建立了一市两省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定期研究区域环保合作的重大事项,审议、决定合作的重要计划和文件。跨地区合作有助于解决城市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记者:为举办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地区是如何开展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
  张全:上海市依托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与江浙两省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点是共同落实世博园区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电厂等高架源以及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措施,对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施统一标识管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工作,并实现重点污染源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如在机动车控制方面,上海对江苏、浙江进来的车都要进行监测和抽样检查,上海会定期把超标排放的车辆信息汇总给当地,以实施整改。如果重复发现某辆车违反规定,江苏、浙江就会对其停牌。机动车联防联控机制今年实施以来,进沪车辆的达标率明显提高。
  应该说,这次世博会为长三角区域的环境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各省市突破区域合作、流域共治的瓶颈。通过世博会,为长三角地区省份的环境合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比较接近,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双赢、共赢的机制来推动联防联治良性格局的形成。


  谋求创新  坦率建言
  记者:怎样才能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割,真正实现长三角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一体化?
  张全:从必要性来讲,近10年来江苏、浙江、上海都完成了在行政区划内建立合力机制的工作,本地区的污染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更多体现出的问题是流域和区域的共性环境问题。如在大气污染方面,长三角区域的主要问题是细微颗粒物、臭氧等,这些问题都是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另外,大家也都形成了搞好区域环境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共识。
  从操作性来讲,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域的分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要立法。目前我国的立法都是针对国家层面或省一级的,区域立法尚处于空白,流域立法也才刚刚起步。作为人大代表,我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提出了要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进行立法。今年,我又提出针对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立法。因为立法是进行区域环境管理的前提之一。
  二是要整合管理要素。政策、标准等行政管理工具,包括信息共享、监测网络等,都要基于区域性、流域性的要求建设和规划。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已经出台,立法工作正在进行,信息共享已经基本形成。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9个城市的350个监测站实行联网,数据及时实施共享。
  三是在区域合作和流域共治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准角度,选准突破点,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坐标。选准几个明显体现双赢、共赢的切入点,因为难的事情先做,往往会挫伤锐气。
  记者: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联防联治,难点在哪几方面?
  张全:第一,建立统一的立法体制非常难。各地区都是依法办事,因此,若没有法律的约束和规制,就很难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当区域的利益格局与区域污染共防共治的要求相悖时,区域联防联治就很难。因此,只有在区域环保要求和经济利益格局相对一致时,才能在区域内达成共识,共同采取措施进行污染联防联控。第三,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点很难突破。现在,我们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是在本行政辖区内实行,如果能够突破区域限制,跨区域、跨流域实施生态补偿,就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