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集合预估和归因分析研究启动
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究竟各有多大,目前的归因研究可信度如何?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中圈层相互作用过程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全球变暖影响程度如何?在科学上这就是气候变化的预估问题和归因问题。这不仅是当前气候变化科学的前沿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外交谈判过程和走向最为基础的科学问题。
8月9日,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CMIP5多模式模拟试验的气候变化集合预估和归因分析研究”正式启动。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将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参与CMIP5的模式组和在气候诊断分析方面具有优势的科研队伍,抓住CMIP5提供的机遇,发展多模式集合预估方法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估,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定量评估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气候变化归因这一基本科学问题上,进一步充实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论。
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董文杰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项目将利用国内外20多个新一代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和预估试验结果,即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结果,给出全球气候系统关键要素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结果及其可预测性信息,为我国政府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长期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人为和自然因素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暖作用的归因研究,为我国政府对内制定科学有序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外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科技支撑。
据董文杰介绍,该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模式不确定性的定量评估及多模式集合预估方法研究、基于CMIP5试验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归因研究、气候系统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的模拟分析研究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暖贡献的定量评估研究。
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廖小罕、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基金委地学部主任宋长青、吴国雄、丁一汇、丑纪范院士等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