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六省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机遇
本报记者 童彤
近日,事关我国高原六省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通过,至此,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六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未来十年发展大计落槌,六省区也将共同直面生态与发展的双重压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拥有丰富矿产资源、优质农牧资源以及脆弱生态环境的高原六省区,需要在“双高压”下走出一条兼具生态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脆弱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历经数百万年的不断隆升,凭借其4000米至5000米的平均海拔高度而得名“世界屋脊”,涵盖我国西藏、青海两省区的全部,跨新疆、甘肃、四川、云南四省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近1/4。
科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我国及亚洲地区诸多大河的源头,青藏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质构造,属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全球性冰川消融也殃及了这块地球上最高的陆地,持续的冰川冰舌退缩、雪线上升正加剧高原环境的恶化。
“外部大气环境的变干变暖遇上青藏高原海拔落差的垂直差异升降,高原微气候正在形成降雨量持续减少的态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何思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伴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的,还有不断增多的人类经济、社会等活动,诸如过度放牧、旅游开发、矿产开发等,青藏高原生态持续脆弱的趋势正在加剧。
据中科院监测显示,近十年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气候持续变暖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趋势明显,草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功能减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鼠、虫、毒草等生物灾害日趋加剧,“世界屋脊”正遭受“残蚀”。
“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会让该地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何思明说,采取行动缓解和遏止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据记者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与此同时,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牧业以及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也被提上了高原六省区的议事日程。
生态产业谋发展
此次《规划》针对青藏高原的环境现状明确提出,由于自然环境复杂脆弱,区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若祥对本报记者说,青藏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自然环境是相对固定的,而人类为寻求经济发展所布局的区域内产业类型是可变的,而且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也急需改变。
贾若祥认为,对于青藏高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最需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要求,逐一对区域内进行科学规划,依托当地富集矿产资源、优质农牧资源等先天优势,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布局产业。
“对于农牧产业,要尽快淘汰落后的传统型农牧业,推进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对于自然资源,要杜绝过度开采,合理规范开采行为。”贾若祥认为,产业类型全面兼顾生态效益,向生态转型将是未来青藏高原地区的必然选择,且将对全国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产生示范效益。
据了解,值此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开局之际,西部省份站在“十二五”重大机遇前,纷纷提出了较高的GDP增长要求,其中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更是定下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
“主观上有发展要求,客观上却阻碍多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张文忠对本报记者说,尽管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迫切,但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十分丰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压力对于该地区各省区而言,实际上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生态经济不是向生态要经济,而是生态与经济并重,某些时候生态效益甚至大过经济效益。”张文忠强调说。
按照国务院要求,为了实现该《规划》,未来将实施包括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内等五项具体措施,特别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传统农牧业生态转型,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促进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传统能源替代。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