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多学科专家联手考察长江生态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4
专家们在湖中心的滩涂上查看水生植物状况。
专家们在湖中心的滩涂上查看水生植物状况。

渔民张青明将家搬到岸上。记者金涛通讯员韦宝玉摄
渔民张青明将家搬到岸上。记者金涛通讯员韦宝玉摄

  本报讯3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遭遇百年来最严重旱灾,许多地区水位线已达历史最低点,部分湖泊干涸。

  旱情引起各方专家关注。6月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长江中下游抗大旱保生态专家紧急行动”,10多位生态、物种、水利专家先后前往洪湖、长江天鹅洲、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实地研究。本报记者应邀参与行动。

  统计近10年来的资料发现,长江中下游流域几乎每

  年都会出现局部极端天气。甚至全流域性极端天气也越来越频繁出现,如去年的大水。“极端天气、涝旱交替频现,说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平衡可能已被打破。”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内权威湿地专家陈家宽称,水平衡指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大水或大旱均是不稳定表现,反映出水资源配置、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安全、水管理的科学调度出现问题。

  专家们认为,此次长江中下游旱灾主要有5方面原因。

  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长江流域降水仅有正常年份的1/3,而持续高温又加大蒸发量,导致江湖水量剧减。

  江湖分离。流域内的江湖关系严重破坏,众多湖泊与长江人为隔离,江湖不能互济。

  围湖造田。流域内围湖造田、造林、造池等行为不断,湿地数量和面积持续减少,水环境容量缩减,减弱蓄水、

  防水、供水能力。

  用水过度。长江沿线各城市在江边布局一些高耗水工业项目,抽取大量的长江水。

  应对不足。长江中下游流域历来是以防大汛为主。许多水利工程只有防汛功能,无抗旱功能,一些农田无法抽取长江水,直接抽湖水,致使湖泊干涸。

  专家们建言:迅速重建或修复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的水平衡。

  记者金涛通讯员徐之婷

  【记者直击】

  洪湖:63岁渔民弃湖上岸

  6月1日上午9时,在洪湖水上居住63年的渔民张青明和妻子,将“船上之家”锅碗瓢盆等用品搬到岸上。弃湖上岸,以前只在冬季。张青明说,从来没有看到洪湖干成这样。

  沿着大堤往洪湖里走,行走约200多米,只见湖内大片滩地裸露。历年此时“洪湖水浪打浪”,现在只见芦苇不见浪。

  乘小船沿河道深入湖区,一艘渔船陷在湖滩内。洪湖管理区最新资料称,1日,水面仅3万余亩,不到往年同期水面(53万亩)10%。

  天鹅洲长江故道:人与江豚抢水

  1日下午,记者来到石首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30多头江豚。干旱后,故道水位急剧降至江豚生命线(24米)以下,河道缩减一半。

  同时,故道周边农田也出现罕见旱情。

  故道边的监利县程集镇村民架设起泵站,就近从故道中取水灌田。当地一位60多岁的村民说,以前种田从来没有从故道中抽过水。

  故道水位进一步下降。保护区工作人员多方劝阻村民,并恳请从长江干道抽水给故道补水。

  近日,有关部门已开启泵站,从长江向故道补水,保护江豚的生命线。

  洞庭湖:仿佛是冬季

  2日,远望东洞庭湖国家级保护区,裸露湖床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中间零星现出几块水面,湖岸边是干枯的沙地。“这种景象以前冬天才能看到”,在洞庭湖从事湿地保护20多年的蒋勇说,一般夏天水位比现在要高出3米左右。

  湖南师范大学杨波教授的遥感地图显示,5月27日,整个洞庭湖的水面仅650平方公里,仅正常年份的1/7。5月6日,甚至缩至300平方公里。

  灾情波及百余生态保护项目珍贵动植物受损

  人类遭受旱灾时,动植物也在受灾。连续数日的调查证实,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00多个生态保护项目,全部遭受严重干旱,损失颇重。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地区,有江豚、麋鹿、东方白鹳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在洪湖,从2003年开始的水生植被修复项目,去年达到3.3公顷湖面,水质提升,许多珍稀物种重返家园。一场大旱,全湖植被覆盖率从80%锐减至30%,原来成群的夏候鸟,难得一见。

  在天鹅洲,江豚保护区水位骤降,直逼江豚生命线;麋鹿保护区土地干裂,麋鹿因此崴伤了腿。

  在洞庭湖,江豚发现数量比去年冬天时还少。

  专家们称,将派出更多的研究人员到第一线,调查评估损失,制定抢救措施。

  长江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母亲河”。一位研究人员介绍:保护流域内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是为了支撑人类的生存。”

  【声音】

  专家呼吁:长江禁渔

  未见大规模鱼类产卵迹象

  在此次专家行动中,发现洪湖、洞庭湖等地繁殖期已经过了大半,却至今未见大规模的鱼类产卵迹象。

  以长江为栖息地和繁殖地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长江“四大家鱼”。“每年4至6月,是四大家鱼的产卵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介绍,家鱼产卵需有2个刺激条件,一是涨水,二是洪峰。今年却均没有出现。

  专家称,如果未来一个月仍不出现较大降水,长江四大家鱼的受损情况将无法估量,甚至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大旱要大禁。据介绍,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是长江禁渔期。不过,经常会有些渔民偷捕。今年水位极低,鱼类生活区集中,如果再偷捕,就会“一网打尽”。

  专家们呼吁,从现在起,长江中下游地区要严格执行“禁渔令”,严防对野生鱼进行毁灭性打击。

  据介绍,长江是4大淡水鱼最优质的种子库,应以种子培育为主,而不是捕捞。目前长江的成鱼年产量约10万吨,而沿线养殖淡水鱼年产量达3000万吨。从产量看,长江禁渔不会对市场需求有影响。

  上下游联动共建湿地保护群

  本报讯面对罕见干旱,参与“长江中下游抗大旱保生态专家紧急行动”的科学家们提出,全流域要形成一盘棋,共建湿地保护群,联手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

  专家们称,长江流域各省市“生死与共”,某一段水域出现问题必然会延伸、影响全流域。各省市、各部门要联合起来,经过长期努力,提高长江流域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在全流域推广“政府+部门+环保组织”模式,共建长江湿地保护群,实现信息共享,共同研究,统一行动。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100多个自然湿地保护区。

  建立野外监测网,在保护区等地建立野外台站,详细监测气候和生态变化。监测台站要改变部门割据状况,实现优势互补。

  成立多学科研究联盟,组织气候、水利、生态、物种等方面专家,联合对长江流域进行综合研究,开展全方位保护。

  实施“长江旗舰物种特别保护计划”,对中华鲟、扬子鳄、江豚、胭脂鱼等长江特有的珍稀动物,采取犹如大熊猫的保护行动。

  探索建立流域性保护法,依法管理长江,科学调度水资源,协调人与生物对水资源的需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