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十二五"环境宣传新蓝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黎
编者按
由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纲要》提振了环境宣教发展的信心,成为指引航道的"灯塔"。此次出台的《纲要》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特色和不同?实施《纲要》中的内容又有哪些保障措施?今天的教育版为读者一一解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5年,也是攻坚克难关键的5年,环境宣教工作应紧跟中央的部署,率先贯彻国家战略意图,走在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前头。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离不开部门协作,形成一个各方配合、运转顺畅、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宣教大格局。同以往相比,"十二五"出台的《纲要》有如下特点:
特色之一:首次以六部委的名义下发,意义重大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是首个以6部委名义印发、指导全国环境宣教5年工作的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门将与中央文明办携手进行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把生态环境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与教育部门合作,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推进"绿色大学"活动。
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推进青少年、妇女、儿童环境宣传教育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如"千名环境友好使者行动"、"保护母亲河"、"绿色家庭"等活动,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和妇女、儿童环境意识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在《纲要》的指导下,环保部门与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将进一步加强配合、创新形式,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更多富有创意、效果显著的宣传活动,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
《纲要》的出台,已经把各部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立体而有深度的联合,强势出击,协同前行,才能依靠宣教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才能抓住"十二五"中国绿色发展的契机。
特色之二:注重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针对性强
"十一五"期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系统内宣教资源分散的现象,常规性的宣教活动多、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大的活动少,一般性的工作多、创新性的工作少等不足。
新出台的《纲要》根据这些不足,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为:扎实开展环境宣传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全民环境道德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增强环境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互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民环境教育培训机制,建立环境宣传教育统一战线,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特色之三:建立示范性宣教工程,树立典型
《纲要》不仅从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活动、扩大环境新闻传播影响力、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引导和规范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发展环境文化产业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十二五"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任务,还从操作性的角度,明确了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理论研究工程"、"全民环境教育示范工程"、"环境电视传播工程"、"环境文化工程"以及"环境宣教信息化工程"等6大具有典型性、操作性、示范性的环境宣传教育工程。
这些工程将作为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项目、重要抓手,在"十二五"期间予以贯彻落实。
特色之四:大力发展环境文化产业,立意高远
《纲要》把"十二五"时期的宣教工作放在环保大局中来把握,放在环保工作的全过程来重视,放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要求上来看待,突破了面面俱到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思索和凝炼内容,切实提高实践性、针对性。放宽视野,紧紧围绕国家新政策,充分结合了时代新事物。例如,《纲要》根据国家大力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明确提出"发展环境文化产业,打造环境文化精品"、"建设环境文化工程"的行动任务。结合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提出要重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提升新闻传播能力"。
■解读《纲要》重点任务--
任务一 创新宣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环境宣传活动
1.做强做大环保主题宣传、环保成就宣传和环保典型宣传。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范围广、影响大的环境宣传活动。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及形式手段,丰富宣传题材、风格和载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
2.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政策、法制宣传。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环境风险意识,鼓励公众依法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维护环境权益;提高企业守法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加大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文艺表演、经典诵读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深化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解读重点--全力打造环境宣传品牌活动
如今,有关环境保护的大小节日正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如何把握住这些节日为环境宣传教育再添新砖,成为了摆在眼前的关键难点。
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的活动,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已开展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环保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扩大了环境宣教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打出了响亮的品牌。
在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方面,要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行政培训相结合,全面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督能力,稳步推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条件。针对农村的环境宣传,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施公众环境宣传教育的有利时机和切入点,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宣传生态理念。应加大对农村干部实施环境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环境文艺宣传、组织各类培训等形式传播环境科普知识与生态农业技术,宣传环境法律法规,提倡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
任务二 加强舆论引导,扩大环境新闻传播影响力
1.加强环境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环境信息,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主动设置议题,及时组织发布。
2.关注舆情,引导舆论。建立环境舆情收集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国内外环境舆情,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重大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
3.规范新闻采访工作。完善新闻采访制度,明确程序,统一口径,归口管理。积极受理媒体采访申请,做好记者接待工作。
4.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重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传播能力,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面。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维护我国负责任环保大国的形象。
解读重点——加大舆情发布与危机公关力度
新时期环境形势的变化,赋予了环境宣教工作新的内涵,也对其内容、形式、手段等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环境宣教工作的一大突破,就是把对环境舆情的掌握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如浙江省、上海市环保部门都成立了舆情监测机制,每天收集舆情信息,联合信访等部门每天出一份简报,督促相关部门做出回应,并加以解决。
做好宣教工作,不仅为环保部门创造了较好的“软环境”,也促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在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信息沟通与披露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进行公正透明、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危机信息沟通和披露。
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提供环境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赋予公众主动申请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向信息公开。
任务三 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
1.把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部署。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民树立正确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环保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成立环保教育与培训工作专家组织,对环保行业职业教育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
3.加强面向社会的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解读重点——着力构建环境宣传教育大格局
尽管我国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宣教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全民环境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环境宣教大格局尚未形成。
《纲要》可以说是构建宣教大格局的质化形式,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宣传文明办、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制定宣教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的重要依据。
新时期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全民环境道德水平、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环保优先方阵、全面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地要把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部署,从理论研究入手,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组织论坛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实践经验的深入探索。
在大力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方面,要将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有机结合,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如在黑龙江、福建等地,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纳入了环保规划,逐步探索出了“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之路。展望“十二五”,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的步伐正在加快。
针对《纲要》中提出的要加强基础环境教育,可以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任务四 引导规范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拓宽渠道,鼓励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引导、规范公众有序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环境维权等活动,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
2.定期发布环境状况白皮书。通过定期发布环境状况白皮书等形式,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
3.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以《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改善环保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注重培育和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深入研究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建立引导、管理和服务机制,鼓励、引导环保民间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环境保护。
4.拓宽环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与国际组织、环境教育机构、科研院校的联系,举办国家环境教育方面的国际研讨与交流。
5.开展社会表彰和国际环境奖项的推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解读重点——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保
公众参与环保,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在社会经济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组织能力弱小,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组织培育引导的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团结民间环保力量,更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环保事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公众在环保领域进行有序参与的空间,从而推动我国的环境文明建设和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要建立政府与环保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在制定政策、进行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听取环保社会组织的意见与建议,自觉接受环保社会组织的咨询和监督。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