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铅不沉重?
【马上就评】选择途径缩短阵痛期
曹俊
并非铅蓄电池特殊,在众多的涉重金属行业中,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我国情况例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阶段。质疑与指责无济于事,更能解决问题的是快捷、有效的行动,以尽可能让这个阶段更短一点,让跨越的脚步更快一些。
面对我国众多的现实矛盾,困惑的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发达国家。法制健全、企业自律、公众参与,发达国家呈现出一派完美景象,不能不让人羡慕,也难免让我们内心挣扎:我们究竟怎么了?为什么问题总出现在我国?科学的判断、理性的分析,比简单的抱怨更有意义。
且让我们将眼光往前追溯,追溯到30年前、50年前,不难发现,在发达国家看似完善的社会规制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训,甚至还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德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经历过与现在的我国类似的阵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期,环境污染事件此起彼伏。被称为四大公害的痛痛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病,就有3起和重金属污染有关。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遭受工业和战争的双重破坏,德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污染程度举世罕见:德国境内主要河流几乎没有生物存在,鲁尔地区昼同黑夜,树木都被煤灰粉尘染成黑色,栖息在树上的蝴蝶竟也将保护色演变成黑色。不是耸人听闻,这就是以高效环境管理著称的日本和德国曾经的悲剧。
不能说现在的我国和当年的日本、德国情况完全一样,但是,可以说,这是相似的阶段,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早经历了几十年。在工业化前期,完全避免污染不太现实,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期,也正是环境污染的凸显期。铅蓄电池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真是写照:社会需求旺盛,行业自律不足,治理成本较高、标准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善。这是一个阶段,是我国正经历、也难以回避的阶段。
那么,我国现阶段该怎么办?对比分析并不是要替政府和企业开脱,更不是鼓励我国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而是通过准确的判断来选择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挥后发优势,积极采取行动,尽可能将这一阶段缩到最短,才是对照发达国家的真正价值所在。
日本经过四大公害的教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完善立法,用法律来引导,1970年后日本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治理,利用科学技术、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建立生态监控网络,30多年的努力让现在的德国成了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要达到目前我们看到的胜景,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长短不一。
再来看我国。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我国正在行动。作为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获批,14个省份、138个区域和4452家企业被列入重点防治范围;《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已经下发,各地正在严抓铅蓄电池等涉重金属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重金属污染防治条例》正在加紧制定中。一场关乎重金属的“环保风暴”正在涌动。
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能否在涅磐中重生?我国目前经历的这一阶段能否短些、再短一些?相信从中央到地方的行动,会给我们一个可期的答案。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大连专项整治铅污染 企业环境信息将在媒体公布 铅污染引环保部门重视 安徽将拉网排查涉铅企业 中国重拳出击铅污染 政协委员建议:立法解决儿童铅污染问题 美国媒体认为铅污染是众多饮用水系统不安全的根源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