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让海防林建设之路走得更健康

Eedu.org.cn 作者:张一粟    资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30
  中国绿色时报9月29日报道(记者:张一粟) “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9月21日在天津举办。作为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第十六分会场,这一研讨会现实性、针对性强,有深度、有气氛,与会者都感觉大有收获。

  为何选择“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作为第十六分会场的主题?会议主办者、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良平介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方位服务现代林业建设是中国林学会的工作方针与努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沿海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沿海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强沿海地区生态建设,改善沿海地区城乡人居环境意义十分重大,深入研究探讨沿海生态建设对策十分必要。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这一理念也契合了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题。

  宏观论证 引领方向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巡视员丁付林在研讨会上作了《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 构筑海疆生态屏障》的专题报告。丁付林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性。丁付林介绍,我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1159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断增加,防灾减灾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5年登陆我国的“麦莎”台风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达177.1亿元。

  丁付林提出,沿海防护林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骨干工程,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地区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森林在抵御海啸、风暴潮等危害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提高沿海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等突出问题,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还远不相适应,可以说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赵良平的专题报告在肯定沿海防护林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少数地方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高,对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层次简单、标准偏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功能低下;一些地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破坏森林和自然湿地,围湖造田、挖池养殖、非法征占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沿海生态建设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还没有攻克等。

  专家支招 学者献策

  来自中国林科院、山东省林科院、福建省林科院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的技术方法作了精彩的报告,内容涉及沿海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与营造恢复现状、沿海防护林病虫害防治、耐盐植物筛选、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耐盐植物规模化栽培、防护林结构与功能、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防护效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廖宝文在他的学术报告中呼吁,要大力开展红树林防海啸等护岸高效林带体系建设技术研究。廖宝文用生动的例子、鲜明的事实阐明了红树林是杰出的“绿色的海岸卫士”,可以有效保护海岸,减少强热带风暴和其他极端气候所带来的灾害。他认为亟待提高红树林防灾减灾功能及其营造恢复技术研究水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红树林缺乏多树种配置的“面”上系统整合,后缘岸边高大半红树植物开发利用不够,缺乏前沿滩涂先锋树种组合与结构优化的高效配置,红树林尚无一个有效的宜林滩涂指标体系。他提出了要加强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恢复植被、提高红树林生态工程质量的原理研究,要研究半红树植物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强对残次红树林改造优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要加强困难立地滩涂造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建议。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张华新近年来在天津滨海新区进行耐盐碱植物选育与滨海盐碱地生物改良试验,张华新报告了他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从国内外收集、保存的耐盐碱乔、灌、草种质材料330份;乔木约140种,灌木约140种,草本约50余种,在滨海新区建成耐盐碱植物引种筛选功能区和种质资源库150亩;利用播种育苗、扦插育苗以及组织培养等快速繁殖技术方法,建立了优良耐盐植物的高效快繁技术体系,为项目待选植物品种进行选育试验、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快速繁育奠定了基础;开展了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掌握了各树种器官分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条件,初步建立了各树种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他试图通过耐盐碱植物选育,建设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构建植物种质耐盐碱评价技术体系和快繁技术体系,建立耐盐碱植物模式示范区,为滨海盐碱地区造林绿化、沿海防护林工程、生态修复及开发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由以木麻黄为主的基干林带和以红树林为主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福建省林科院教授级高工黄金水的学术报告谈的是木麻黄与红树林主要病虫害与防治。他提出,由于沿海生态条件较恶劣,造林种质资源良莠不齐,造林后经营管理粗放,一些木麻黄基干林带已进入自然衰老阶段,加之木麻黄大多为纯林,给木麻黄病害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些地方,病虫害造成林分累积枯死率达50%以上,防护效益不断降低。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红树林的作用,开展了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人工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大,但近年来红树林的害虫发生也越来越突出,部分地区已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互动环节 引人入胜

  互动环节是这次研讨会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专家学者们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不断在大屏幕用一幅幅生动的图像与一组组翔实、具体的数据将他们的成果诠释得更加精彩。廖宝文用对比照片反映台风袭后,有红树林的堤坝安然无恙,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堤坝则大部分被冲毁,让人对红树林印象更加深刻。张华新在盐碱地上的科研报告图文并茂,数据翔实,令人信服。

  学术报告后安排有提问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们在台上坐成一排等着大家提问。与会者都不愿放过这个良机,提问一个接一个:“红树林能不能北移?”“江苏最耐盐碱的柳树有哪些品种?”“耐盐碱植物白刺的经济开发前景如何?”……台下的问题不断提出,台上的专家有条不紊作答,不时台上专家还互相提问,气氛好不热闹,已到了闭会时分,大家讨论兴头还丝毫不减。

  沿海生态环境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良好的会风与活跃的气氛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次学术研讨会所形成的智慧成果将对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