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高远视界
“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追逐青海省五年来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梳理五年绿色发展的思路和轨迹,我们听到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的承诺,我们也看到人与自然共融和谐,绿色灵动跳跃的青海湖、三江源以及循环经济引导下产业新格局形成而彰显出的“绿色发展”丰富厚重的内涵。
一个“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未富先转”,需要的是高度的责任感,是敢为人先的气魄,更是在发展、生态、民生中谋求共赢的智慧。
五年来,身随心走。青海,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抢先占领绿色经济的制高点,努力在绿色发展的大势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
2011年绿色发展指数,青海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更是令人瞩目,标志着我省在推动“四个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尤其在绿色发展上,突出省情、依托特色,打出了青海品牌,走在了全国前列。
把“绿色”的理念根植于发展之中
近年来,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也把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那么,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的青海,是否意味着绿色发展也要落于人后?答案是否定的。
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从青海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生态功能以及欠发达的省情,看到了青海绿色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典型意义。
2007年,我省明确提出“生态立省”战略,追求经济的绿色增长。五年来,从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厘清思路,确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等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在大美青海这一世界之巅、高原净土播撒、滋生。
从政府角度,树立绿色政绩观,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视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绿色发展视为发展的基本取向,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保投资增长和群众性环境诉求等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范畴,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从企业角度,树立绿色生产观,创新技术,发挥高新技术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和推广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产品。
从社会角度,树立绿色消费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习惯。
绿草如茵、蓝天白云。从城市到乡村,从三江源头到湟水之滨,绿色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度加快,效益开始显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重大工程推进步伐加快,生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绿色农牧业、绿色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和循环经济方心未艾。
五年的发展证明,绿色发展战略事实上就是对生态立省战略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融经济社会发展于生态环境建设。
产业支撑诠释绿色发展“精髓”
绿色发展,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路径把握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变革。
五年来,一条把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生态化、工业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化作为发展的根本取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升级,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明晰,使得绿色产业已逐步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
在工业领域,注重产业集聚和循环发展,积极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大规模打造光伏产业集聚地,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锂电池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组织实施了一批关联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工业项目,工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新提高。
在农牧业领域,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扶持,着力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条件,深入打造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现代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
在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旅游、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引进一批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来青游客人数“井喷式”增长, “大美青海”旅游急剧升温。
依托园区建设,是近五年来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的最大看点和亮点。西宁经济开发区特别是在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加快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海东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发展;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顺利开工,民和工业园、乐都装备制造园和朝阳物流园区规划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已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目前,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50%以上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绿色指标”成就青海发展步伐
在五年的发展中,全省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牧业的总投入从2006年的32.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17.6亿元,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0.3%,7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工业化进入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006年的120.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03亿元,循环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新突破;启动“旅游倍增计划”,实现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35.7亿元增加到92.3亿元,现代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绿色指标”可圈可点。
我省还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实施减排工程12l项,节能减排取得较好成绩。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百万亩造林、天然林保护二期和“三北”防护林五期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封山育林、治理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成效显著。
调整完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筹资金启动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政策开始实施。通过积极争取,国务院已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同时,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深入实施“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启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各地1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6.2%。
……
五年的发展实践中,我省努力解决着“加快发展还要加快转型”的问题,使之高度统一和契合,重点针对我省产业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度大的实际,着力推动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结构加快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园区带动型转变,绿色产业已初具雏形。
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完善绿色发展保障,并通过绿色发展推动跨越发展,为早日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