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鼓励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物美价廉
殡葬专家澄清一种误区:并不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才选择海葬等生态葬法
本报记者 王亦君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前夕,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李女士和家里人一起,送走了已经去世20多年的奶奶。3月31日上午,他们和另外130多名逝者家属从天津塘沽港码头乘船来到渤海海域,将63份亲人的骨灰伴着鲜花花瓣,缓缓撒入大海。
作出不再保留奶奶骨灰、让老人家魂归大海的决定,对李女士和家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天津市民政局1990年就开展了骨灰撒海服务,无论是否拥有天津户籍,只要到天津市殡葬服务总站报名,缴一定费用,就可以参加。尽管李女士很早就知道此事,但很长时间以来,她难以接受。
“总觉着亲人不在了,得安置个地儿,买块墓地把骨灰盒埋了。”这几年来,电视、报纸上宣传骨灰撒海的好处,每到清明节期间,市里还组织集体公祭,只要是骨灰撒海的逝者家属,都可以免费乘船到撒海的地方凭吊亲人。“我们家里人一商量,决定今年报名参加,撒到海里,干净简单,花钱也不多。以后,只要是在有水的地方,我们都能祭奠老人家。”
不仅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杭州等国内部分城市,都已经开展了骨灰撒海这种生态节地安葬方法,少占地、不留坟头的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深埋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也在逐步推广。
绿色生态节地葬法刚刚起步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在殡葬行业已经工作了近20年,她担任副总经理的福寿园集团公司有着中国殡葬行业第一品牌之称。1994年,上海福寿园公墓建成,为经营性城市公墓。
2000年,上海福寿园公墓开始推出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殡葬服务,那时,国内殡葬改革尚未开始,绿色生态节地葬法是个新鲜词儿。
“我们中国殡葬协会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交流,和国外同行聊天时,得知绿色生态节地葬法在国外已经存在20多年了。”伊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有760万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生态节地葬法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我国有10多亿人口,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土地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我国大中城市,更是寸土寸金,如果每个人都要求身后有个地方安葬,那么,墓地一定不够用。”
回国后,伊华提议在上海福寿园开发这种全新的安葬方式,遭到了公司董事会的反对。因为,企业是要赚钱的,当初决定建设经营性公墓,拿到土地的成本很高,轻易选择这种方式,挑战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前景难料,后来决定先小规模开发。
伊华告诉记者,最初几年,选择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公众不多,近几年来,这种方式逐渐被公众接受,在福寿园集团所属的全国9个公墓中,近几年每年都有1万多份骨灰以绿色生态节地葬法进行安葬。
同样是一线城市,骨灰撒海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接受,但骨灰墙、骨灰深埋、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目前在北京仍为数不多。有的公墓开展骨灰深埋节地安葬,3年仅安放了18份骨灰。
“生态葬目前整体发展难度较大。”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说。生态安葬中,骨灰撒海的增长算快的,和10年前相比,每年骨灰撒海数量从百余份增长到了1000多份。节地葬也有所进展,例如八宝山人民公墓怀思阁下面有地下室,集中存放骨灰。这种葬法价格比较便宜,500元即可永久存放。10年前开始推行后,一开始,进来的骨灰很少,近两年开始逐步增加,但是,能存放2万余份的空间,目前也仅存放了3000多份。
近年来,北京逐步在郊区的一些陵园建骨灰墙,例如太子峪陵园等。尽管每个陵园的生态葬形式不一样,但每年选择生态安葬的人并不多。在温泉墓园,有一种集体深埋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业务开展了3年,总共只完成了18份。
上海市殡葬协会会长、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绿色生态节地葬法只是刚刚起步,一些大中城市做得比较多,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政策措施、补贴奖励办法等,尚未到位。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绵阳倡导生态殡葬 让生命之树常青 中国推出"黄河葬"等生态殡葬形式倡导"厚养薄葬" 大连启动百万生态环保安葬基金 树葬海葬为广州节地13万平方米 生态殡葬渐被社会接受 安徽各地开展生态殡葬 倡导绿色清明 生态殡葬网上祭奠成风尚 杭州公墓推陈出新 环保生态殡葬日益兴起 广西推进文化殡葬和生态殡葬建设 将在北海试点海葬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低碳祭祀成主流 生态殡葬推行难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