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
“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城市要平衡发展,必须建立一种生态经济文明。日前,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办的“2013第四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在国家森林城市青岛举办,论坛以“创意城乡建设与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为主题,参与出席的政、学、产业界的人士分享智慧、交锋观点,提出推广生态文明型生活方式的倡议,对现阶段城市的经济生态发展展开了广泛讨论。
城市经济生态要“合理穿衣”
“如果没有跨海隧道,青岛和黄岛今天依然是‘青黄不接’。”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如是说。
他认为,城市生态创意的内涵,就是把科技创新和科学规划相融汇,对生态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出高附加值的生态性产品和生态服务。而创意城乡则是生态创意融入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符合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是综合实现经济发展、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的环保生态理念重点针对自然环境,其实就在城市的经济规划建设中,生态环保处处都在,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孟晓苏认为,在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上,需要从仅重视建筑物的生态环保,向更加重视整个城市的生态环保来转化。“原先我们对建筑物的节能环保重视不够,多年来曾经建设了不少高耗能的建筑物,瑞士建筑师协会的会长说,你们中国的房屋都是不穿衣服的。怎么叫不穿衣服?没有外墙保温,高耗能。”
针对这种现象,近年各地纷纷改进,建设很重视外墙保温,还对旧楼做了内外墙的保温处理,有些地方做了平定楼的加顶。10年前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发现这种纵向的疾病传播,与楼宇纵向管道设计有关,因此特别重视上风、下风、上水、下水,注重装饰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在单体建筑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城市规划上却跟生态城市的要求差距不仅没有在缩小,而且反而在加大,一些地方一味地学习香港模式,追求高容积率,造成密集楼宇热导效应加剧。过多采取了玻璃幕墙等新材料,过度拥堵的交通不仅阻碍出行,而且造成高排放。严重的雾霾和超标的PM2.5,使迁都每每成为热议。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却并未引起城市管理者重视。前几天有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汇聚北京,他们说现在北京应当把2/3的人口,主要是政府机构和大学迁出去,这才符合国际城市标准。”孟晓苏说。
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会长李育才认为,城市不仅仅要合理“穿衣服”,更要每个人都开始“微生活”。
“现在有微博、微信,我们也可以把城市生态看作‘微森林’。微森林就是属于每个人的林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创新生活方式,改变生活习惯来保护森林,培育森林。比如拒绝一次性筷子。每年生产570亿双一次性筷子,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15次这样的长度。同时中国森林资源又是一个缺乏的国家,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在全球仅排在139位。拒绝一次性筷子,每年就可以增加森林聚集量110万立方米,相当于多种380万棵树。”李育才说。
城市生态经济要重视回归
连续三届参加小康生态论坛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学科带头人郝晓地认为,中国目前的工业文明如果不能回归,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最终都会失败。
郝晓地质疑工业文明的原因,主要是纵观这种文明的生命周期并不文明。生产过程必然消耗能源和资源。“比如说我们享用了手机这种现代文明通讯方式以后,怎么销毁它,它能够回到自然吗?如果再利用能源和资源摧毁它,我们的确是‘文明’方便了,但自然界的循环失掉了。所以,我对工业文明的理解,充其量是一个半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的目标我理解就是,仿生原生态的农业文明。”
回归到城市建设中来,郝晓地认为,现在的城市建设并不是一个生态城市,食物来自于土地,但在城市当中,人们的营养物质最后是直线性地从陆地到海洋的流动过程。“城市建设和‘零资源危机’相辅相成,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比水危机、能源危机来得更迅猛、更可怕。所以,城市的发展如果不能遵循农业文明循环的一个理念,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排泄物、垃圾、废水、废气妥善处理,不能够净化和解决,索性还不如留在农村。”
侯云春认为,城市经济生态回归,转变观念更关键。“有人说过,我们地球不是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是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下一代人那里借来的。所以一代人要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东西,加强城市的小康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对下一代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身处其中也是受益者,能喝到更干净的水,吸收到更清新的空气。”
“推进创意城市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孟晓苏说,“过去习惯一刀切,不懂得实事求是,唯书唯上不唯实。有些城市把好好的淡水河流流入大海,却到没有水的地方搞海水淡化,去建生态城。有的西部城市四面已经被沙漠包围,放着扩展城市化这个最好的方法不用,反而像沿海城市一样,在控制建设用地指标,花费高成本,在小区域内建设高楼大厦,周边再去花费高成本固化沙漠。发展城市的中水处理和滴灌,如果只是用于开荒种地难以推广。而中水和滴灌,都很适于进行城镇化建设和绿化。我们在固沙的时候,应该考虑城镇化本身这一最好的办法。”
落实才是硬道理
从2005年起,《小康》杂志每年推出一期当年度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迄今已连续第9年推出。在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舒富民在会中与众嘉宾共同探讨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在过去9年的数据监测中,一方面是各项测评量数值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却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对于公众的威胁与影响依旧。所以,生态文明,尤其是城市经济生态建设,必须要落到实处。
“现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形式很好,但包括建设美丽中国在内,喊口号的还真不少。我下去调研了好多地方,有的城市是赶时髦,有些把它当标签和政绩。比如我到过的一个小城市,水也美,湖也美,山也美,但是一圈全是建筑,湖的中央还搞了一个高尔夫基地,这是一个香港老板投资的,站到高处看湖就不是湖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助理王春益说。
还有建设中的“去农化”和“片面GDP”也是一大问题。“好多人到欧洲去过,感觉是去了以后楼房非常老,但到处有文化,看起来心里面有一种历史感和沉重感,让人去反思。但我们的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都上楼了,农具回来都没地方放。特别严重的是古村落、古人居,历史文化传承没有了。一种没有文化的建设是很可怕的。我有一个朋友是在‘海里’上班。中南海从西门进去都有一个日历指示牌,旁边有一个空气指数。他每天都关注,整整记载了两年多。北京的蓝天指数,PM2.5的合格值是多少大家都知道。现在环保部每天全国城市都公布,全国有70多个城市才能达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6月份中组部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考核干部问题。不能再以GDP论英雄,可以实行生态文明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制度。”王春益说,“我最近去的一个县级市,让我们帮忙搞生态文明规划,规划是3年就建成。书记、市长都在,我说你这个规划不能这么做,当时就否定了。城市经济生态文明不能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东西,一定要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