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肯定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的保护经验
新华网合肥10月30日电(记者 王立武)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副总干事斯伟德日前在安徽省安庆市召开的“2009年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与气候变化适应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实现了气候变化适应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尝试。推广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的工作经验,无疑将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全球其他流域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提供借鉴。
长江中下游湿地面积580万公顷,约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5%,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
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是中国首个流域层面上的湿地保护网络,目前已有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等五省一市的33个湿地保护区加入,覆盖总面积达157万公顷。湿地网络成立后,原来分散的保护区不断加强联系,鄱阳湖、洪湖、沉湖、盐城、东滩等保护区频繁互访,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交流日益增多,在大流域尺度上进行对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共同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统一的协调机制,对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以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实效;推行流域综合管理,正确处理江湖关系、山湖关系、湖垸关系、蓄泄关系。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长江流域湿地管理机构、国内外有关组织的代表和学者,于此次研讨会上共同发表的《湿地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安庆宣言》中提出,加强长江源头区、上中下游及河口的联系及管理;促进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等。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卓榕生在研讨会上表示,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意义,也体现了中国积极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负责任的态度。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承诺,为中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表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介绍,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占全球自然资源总值的45%。中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全国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达3800多万公顷,其中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占了将近一半。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