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院30周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孟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环保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于1978年12月31日成立。三十年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几代职工始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环保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中国环科院创立之初,在国务院环办和国家建委领导下,第一任执行副院长黄新民组织建院筹备组,在临时建筑的板房中,开始谋划环科院的规划蓝图。短短一年多时间就组建起了一支拥有120名科技干部、26名党政干部的队伍,并初步形成了水、气、生态环境部分的科研工作框架。
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以刘鸿亮为院长的集体领导下中国环科院工作重心开始以由基建为主向边建设边科研转移,研究内容也扩展到环境监测、管理、分析测试、信息等方面。中国环科院承担了国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0余项,提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高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其中,蓝皮书“环保技术政策”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在第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中启动了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以及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我院依托沱江、湘江、深圳河和沈阳、太原开展的水气环境容量研究带动了全院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为形成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国家环境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我院在王文兴院士的带领下,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酸雨研究,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为酸雨控制提供重要支持。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陈复院长率领我们选择了改革。按照国家环保局批复的“三定”方案,以开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环境规划及工程设计、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工程设计开发为基础,研究解决跨地区、跨行业,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为国家环保局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在酸沉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重大成果,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规律,为我国政府大气环境立法、制订污染控制对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全国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实施提供了保证;在“三河”“三湖”“两区”污染防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环科院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在院所建设发展进程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跟踪应急型研究向先导创新型研究转变,重点开展国家层面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在运作机制和运行驱动力上,由计划管理方式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型人事、分配制度为主的方向转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了认识和跟踪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机制,开展相关科学问题诊断与机理研究,解决共性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在抗击非典期间,着重研究从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如何防范“SARS”的技术措施,完成了相关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方案、规范等;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我院迅速调集全院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到了有关污染防控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案的编制与研究工作中,为国家环保总局应对此次事件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支持;2008奥运会期间,积极开展了北京地区跨奥运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监测,为环境保护部在奥运期间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并在必要时刻采取相应行动提供科学支撑;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迅速组织实施完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直接服务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决策的环保工作……
三十年来,中国环科院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为祖国的环保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研究项目数百项,多项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仅2007年,我院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百余篇,SCI学术文章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十几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励13项。
三十年来,中国环科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欧美多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等。
三十年来,中国环科院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正确方针的指引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2001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总理来我院视察工作;2001年4月,邹家华副委员长来院视察;2003年9月曾培炎副总理来院视察工作……
今天,我们拥有了一支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9名研究员,以及逾百名博士。今天,我们紧密围绕国家和环境保护部中心工作,在三大基础专项———污染源调查、环境宏观战略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今天,在为中国环科院庆祝生日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国家级大院,肩膀上沉甸甸的重量……要推进中国环科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全院建设发展的理念和衡量标准,提升全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以“大环境”视角,进一步坚持前瞻性、战略性、宏观性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
第三,不断引导科技人员树立“求真、继承、包容、引领”的学术精神,创新院所文化。不断凝练环保系统院所的科研特色,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我们正处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我们深信,在环境保护部党组和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兄弟单位、合作单位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环科院一定能够开拓创新、科学发展,为促进环境科学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环境优化经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中国环科院未来的三十年发展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