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城市治污:“打捆”治理能否破解民生大事?

Eedu.org.cn 作者:呼涛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5

  2008年末,沉寂在冰封之下的松花江静静流淌,三年后的此时,这条发生了重大水污染事件的东北人民“母亲河”已然不同当日。正是这场水污染“劫难”让她和中国众多被污染困扰的河流迎来了新生——国家的一系列流域治污政策让她们在污染治理中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因2005年重大水污染事件而引起海内外关注的松花江流域,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七大流域之首位。三年来,黑龙江省引入专业水务企业参与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通过“打捆”建设各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为解决流域污染这一“民生大事”探索新路。

资料图片:2005年11月,航拍受污染的松花江。(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污染之后的重生“机遇”

  2005年年末,松花江无疑是海内外关注最多的一条河流,一场重大流域水污染事件将这条有着跨界国际影响和保障群众饮用水源使命的河流推上风口浪尖。流域-江河-水,维系着生命延续、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正遭遇何等污染困扰,松花江污染将流域治污的进程极大推进。

  为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两项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将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下,主要流域的污染治理无疑成为减排任务的“先锋”。2005年重大水污染事件震惊中外的松花江流域自此开启治污进程。
2008年11月29日,游客在冰封的松花江面上游玩。随着气温的下降,松花江哈尔滨段冰层渐厚,防洪纪念塔附近江段的冰面上游人增多。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给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重化工业多,排污欠账久,污染负荷重,治理难度大,成为全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许多高耗能、高耗水和重污染产业,污染排放强度居高不下。治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流域内许多大中城市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高度关注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005年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中国专门制定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保护松花江饮用水安全和中俄界河水质。

  2008年12月,松花江面上的冰灯“取冰”成为哈尔滨市民和游客的冬日乐趣,整整三年前的那场水污染却刻在了人们心上。哈尔滨市民马新说,“松花江带给哈尔滨人的不仅是冬日冰雪之乐和夏日的清凉,我们沿河而生,最关心的还是饮用水的安全。松花江污染的治理让我们看到希望,污水处理厂的陆续开工让人欣喜!”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唐丁丁说,实现松花江流域的“休养生息”,中国政府已经投入约100亿元用于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防治,目前工程开工率已经达到约90%,政府还将在未来两年再陆续投入约200亿元用于流域污染治理。

  “可以预期,通过一系列刚性的治污措施和大规模投入,中俄界河的水质将在未来两年内出现好转。”唐丁丁说。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