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Eedu.org.cn 作者:黄辛 胡崇仪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24
  “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海洋生物高技术论坛上,院士专家建议,我国须把握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指出,由于新技术发展,人类发现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药物和工业材料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至今探测的深海海底不到10%,却已经展现了诱人的前景。今后还会不断发现新的资源。为此,可以将它看做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徐洵说。
 
据悉,占全球物种种类80%以上的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日趋成熟,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快速兴起,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阎金说。
 
院士专家们认为,海洋具有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生态属性,海洋生物技术的突破可望产生左右整个生物界的重大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快速增加。以“863”计划海洋专项为例,近15年来,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约占所有经费投入的四分之一,初步建成包含数以万计的海洋微生物新菌种、海洋生物来源新结构化合物、养殖生物新品种的资源库。令人关注的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已纷纷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
 
然而,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院士看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技术路线要走,工程装备落后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捕获的瓶颈。不久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探水下7000米,令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获取能力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取海洋生物样品的仪器、设备及专业工具仍然偏少,到深远海进行生物采样和研究的机会仍不多,走出实验室,上船出海的生物学家更是有限。
 
“缺少配套的采样设备,就无法探寻到保真、高质量深海样品;深海采样工具与培养设备对接技术还不成熟,实验室模拟培养设备与船载培养设备需要完善提高,缺乏深海原位微生物富集培养系统。”徐洵一一列举了存在的薄弱环节。
 
此外,海洋生物资源持有量也相对较少且缺乏共享,在国际学界缺乏既有“位置”又有“声音”的研究团队等,也成为我国迈向深海的阻碍。
 
“更为关键的是,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并不仅仅是拿到样品、出论文,更在于掌握技术、出产品。”徐洵说。因此,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经略蓝色国土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撑生物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院士专家们特别指出,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是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海洋生物科技资源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的大背景下,要坚决摈弃单兵作战、互不往来的研发模式,鼓励研发科技资源特别是生物样品资源合理共享,提高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