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
精彩论述: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十五”以来,青海林业先后启动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造林、封育、保护整体推进的林业建设格局,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青海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我们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青海的生态问题关键是处理好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生态建设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必须根据青海生态建设实际,进一步加大国家的支持力度,解决青海生态问题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利益要分享,责任要共担。逐步形成国家、受益主体按受益程度分担责任的长效机制,确保青海生态得到保护、民生得到改善、社会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更加突出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强化青海在全国的生态服务功能。
李育材(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观点:解决青海生态问题的核心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具有其他省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保护和治理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意义极其重大。省委、省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将其作为我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7月30日至31日,我省召开了生态立省战略研讨会,与会的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和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及我省有关专家,围绕青海生态立省的意义、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观点:正视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观点:建立大口径、全覆盖生态补偿机制。观点:生态是青海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位品牌。
陈寿朋(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
精彩论述:青海省的生态价值极其重要,是其他省区难以与之相比的。因此,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但是,生态立省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青海应慎重对待“生态特区”的提法,这一提法的核心在于解决青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我认为,对在青海建立生态特区会影响青海针对生态建设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政策法规的连续性。同时,青海提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持续强化建设工程应具体落实到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可能会凸现青海生态立省的内涵及可操作性。总之,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
张蕾(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精彩论述:生态立省完全符合青海实际。过去的6年里,青海先后开展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和围栏禁牧等生态治理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示范作用十分显著。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走可持续发展方面,青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是生态立省战略的基础和立足点,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对青海建立覆盖农业、林业、扶贫和交通等大口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青海生态补偿力度,稳步推进生态建设,促进青海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李三旦(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精彩论述:随着气候变暖,生态问题加剧,愈加凸显了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是青海立省之本,水是青海生态的灵魂,林业是“中华水塔”生态屏障。青海森林、湿地发挥着涵养水源、保障“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
生态立省的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林业在生态立省战略中发挥着基础和根本作用,具有首要地位。青海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稀少,湿地萎缩,荒漠化、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根据青海生态省情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国家扩大对青海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二,国家对青海祁连山包括湟水河流域生态建设立项实施;三,国家对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组织科考和规划,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五,国家对青海生态工程的补助按实际成本进行补助。 (子娟)
观点:稳定的水源涵养是青海在生态方面最大的贡献。
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精彩论述:青海生态立省的基础是要保护生态,不要破坏、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像农业的废弃物如何利用,面对草地退化如何合理放牧等等问题都关系到生态保护。青海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很高,草地的作用比林业作用大,现草地退化严重,保护的任务很重。青海还有工业基础,工业要走循环经济道路,靠末端治理成本太高。用生态经济这个词,就说明经济还是要大踏步发展,所以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我们都知道旅游对生态破坏很大,要发展旅游业,又要保护生态,只有搞生态旅游。因而,生态立省必须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工业循环经济之路。
对青海的生态补偿核心区应该是“三江源”地区,应实事求是看待“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服务的功能与屏障价值。稳定的水源涵养就是我们在生态方面最大的贡献,我们还有防沙固土的贡献,生物多元性的贡献等。这些都是青海作为生态屏障的价值。为保护生态环境,青海有许多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而开矿、工业发展、农牧业经济活动都受到限制。毫无疑问,理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补偿。
李多杰(青海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精彩论述:青海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既不为了发展片面追求当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因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必须找到一个科学、有效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发展生态经济,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青海发展生态经济,关键是三个方面:一,坚持把发展生态农牧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南部“三江源”地区和北部环青海湖地区,蕴藏着全省重要的畜牧业资源,以保护草地生态安全为前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原草地特点的生态畜牧业之路。在东部农业区,主要是节约利用土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绿色为特点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坚持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依托优势资源布局来建设工业。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旅游理念,坚持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方向。 (子娟)观点: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观点:生态补偿,不是说不要经济发展,青海必须要有发展经济的空间。
蒋有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精彩论述:青海省作为生态试点非常好,但生态立省不仅限于生态保护,还必须考虑其他方面。青海现在缺乏一个完整的规划,做好这个规划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我们争取补偿,不是说不要经济发展,仅靠补偿我们富不起来。在全国总的功能区,青海省总体上是限制发展,但青海必须要有在框架允许下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有机农牧业、生态旅游都可以发展,但我们要节能、高效、清洁,利用高技术,才能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在西宁我也看到许多高层建筑,很多是民居。我认为西部城市的发展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应以节约能源为主。高层建筑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水资源,也缺少旅游城市的特点。现在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趋势是体验大自然。青海旅游资源很多,草原、湿地、湖泊等,一定要保持原始的风光。当然我们对旅游区的管理和操作是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的路子很多,但一定要打出体验大自然的国际品牌。
观点:青海的生态系统在全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和地位。
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精彩论述:把生态文明纳入新的人类文明轨道,显示了我国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青海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生态立省的思路也显示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
青海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青海的生态功能在全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因此,全国应给予更多支持。同时青海经济欠发达,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必须走一条新路,青海是否准备好了?尤其在管理思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是否都做好了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我认为管理制度的突破比生态补偿更重要,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最终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
吴天荣(青海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精彩论述:青海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青海对全国科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存在着“上游地区投入,中下游地区受益”、“欠发达地区投入,发达富裕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状况,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意味着青海各族人民为全国乃至人类提供生态安全要付出代价。
首先,我们恳请国家选择青海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省。这是因为:第一,青海具有生态上、资源上、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青海省四个主体功能齐全;第三,青海禁止、限制开发的国土面积大;第四,青海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省,投入产出效益明显。其次,选择“三江源”作为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这基于以下考虑:一,“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地位;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基础;三,“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先行试点的难度相对较小,成本低,易于操作。
观点:保护好生态,就是青海对全国科学发展的最大贡献。
观点:生态立省建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精彩论述:青海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态屏障,是亚洲重要的河源区,是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也是我国和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为保护这一生态屏障,实施生态补偿是必要的。但生态补偿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逐步推广;要处理好生态补偿的几个重要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生态补偿与扶贫、“造血”与“输血”、新账与旧账的关系等。我们要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立法。
生态立省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和专项规划,它在区域发展中居于基础和统筹协调的特殊地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切入点;生态省建设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宗旨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视生态服务,实行生态补偿,健全法制管理,落实保障措施。
观点:立足自己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
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参事)
精彩论述:根据青海的特殊条件,生态立省提得很明智。要让青海真正发展,就得走生态和谐发展之路,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是要受制约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失去了本来意义。但生态立省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问题,还要考虑怎样“立”。青海生态要建设,自然要资金,要有补偿,但我们不能依靠补偿,我们要立足自己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
青海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青海有条件发展特殊的产业。像台湾在阿里山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仅梅子、杏子开发的食品就有几十种卖到世界各地,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像青海的木本饲料,是适合地区经济的绿色产品,种植这类的经济作物,既对生态做了贡献,还发展了经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虫草是青海独特的药材,加工成成药,在北京等地卖得很热,需要提高的仅仅是加工能力。生态立省不仅要把生态环境搞好,生活条件、人居条件也要搞好,否则仅靠补偿,环境也是保护不好的。
马洪波(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精彩论述: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我省省情的概括,即自然资源富集型、生态环境独特性、民族文化多元性到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对省情的新表述,即青海具有生态上、资源上、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省情表述上的调整,显现出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解放思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全省和三江源地区有条件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我省生态立省战略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能为环保而环保,应生态生计兼顾、“绿起来”和“富起来”结合,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既要重视“补偿”,更要重视“机制”,切实认识生态补偿机制只是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包括资源转换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管理体制的创新。同时,生态立省战略要立到生态经济的发展上,形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互补。
观点: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要生态生计兼顾。
观点: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是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论述:青海省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对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提出的建议很及时,我同意并支持青海生态立省战略。
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是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青海湿地面积大,湖泊、沼泽、河流、湿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次青海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在当前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下,青海提出生态立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之,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为此,我认为应该详查青海湿地的类型及动态变化,摸清湿地补给水的供应方式和来路,深入了解湿地水源的补给功能及作用。因草场过载放牧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湿地水源补给量下降的,应当给予农牧民必要补偿,在国家补偿没有实施之前,我建议可否从项目资金中先行给予补偿。同时,青海应出台一项针对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青海湿地保护实行信息化管理。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观点: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郭云甫(青海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精彩论述: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必须大力推进,从而促进青海自然和人文生态、传统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融合,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式从资源掠夺型转向保育再生型,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
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成相对完备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专群结合的生态文化建设队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文化产业,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全社会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