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求 突 围 的 黄 河 文 明
06暑期社会实践赴山西临县沿黄考察团
七月夏日,烈日炎炎,为了响应教育部、团中央的号召,在同学的介意下,我们本着“服务社会、建设家乡、学以致用、锻炼自我”的目的,组织全部由山西老乡组成的调查团开赴了山西吕梁山边缘的黄河沿线,开 始了我们将近两个礼拜的调查。
一直影响里,山西黄河沿线就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矿产、农林资源等非常丰富的地段,但是 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确并不富裕,人民生活状况也是非 常落后,特别是处于晋西边区黄河边上的临县,又是 全国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无怪乎,若干年前西方某 国官员来访后竟然得出一个“这里穷山恶水,经济落 后,尚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结论,难道有 着千年文化、资源丰富的晋西地区真的就是所说的 那样一无是处吗?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前期花费了部分首先调研了相关文化文物部门,通过一些渠道与一些资深学者、电视台记者和博学老者进行了交流,并结合我们实际掌握的资料和情况,再根据我们计划的考察时间和经费问题,以全国著名的黄河文化旅游景点——同样在山西境内的壶口瀑布等为引点,以临县境内的碛口镇——这个通过各方面专家和领导以及群众的努力刚刚获得全国文化名镇及中国文化名村的文化小镇为重点,以其沿黄河上下为主体,先后在晋西附属临县的招贤镇、丛罗欲镇、曲欲镇、克虎镇、第八堡镇及附属乡村,以及相邻的柳林县、兴县以及黄河对岸的陕西省榆林市所属的兴县、吴堡县沿黄地段展开了十余天全面的黄河古文化探索和思考。调查中我们震惊的发现,黄河是这样博大精深,而其沿线村落又所以有这么大的内涵,他们存在在人类文化、建筑、商业、美学、生态、资源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研究开发价值,难怪包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ICMOS)原副主席西村幸夫,ICMOS专家米歇尔•杨森等在内国外人士,以及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以及著名画家吴冠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刘文西、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著名 名建筑专家陈志华 在考察黄河碛口后都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并且好多专家多次,不远万里、不辞辛劳的再次来访,甚至影视界知名人物亦来此采风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他们数年甚至于几十年未能找到的答案。就连我们这些当地土生土长的孩子在调查完后也是深深惭愧,原来这里内容是如此丰富,以致我在调查完后好长时间,心里都不能平静。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川流不息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而末甲骨文发现和安阳殷墟的累累发掘成果,为传说中的殷王朝找到了存在的证据,黄河文化的地位被无容置疑地确定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黄河沿线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富饶的地方,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光辉的文明,虽然曾经有中华文明起源多源的说法,但事实上沿黄地区是一直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从黄帝开始,直至北宋的5000余年,沿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一直在沿黄地区。沿黄地区的特殊文明又诞生了文化、与此同时,再加上黄土高原这块特殊气候的地带,又孕育了这里特殊得建筑,临县范围内几乎98%以上的建筑都是具有特殊风格的窑洞建筑,再加上历史年代特有的亭楼阁等形成了一道特殊风景;另外在古代,具有考证的应该是从康乾盛世开始,在清朝平乱边界、开拓疆土的同时,也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贸易,而当时由于公路桥梁的不发达,所有运输基本上靠航运,所有西部物资通过黄河,运送到晋商大本营晋、京、唐、津都地, 作为最重要的码头选择,临县碛口等地便成为最近捷和最经济的选择,因此成为当时的货物中转中心,因此也就成为古代商业代表——晋商发祥地之一,成为晋商的西大门可见其在当时的商业地位;而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黄河水源的前年侵蚀,也铸就了黄土高原 特殊的气候以及人居环境,更演化出了众多的自然景观。和黄河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地上特别的作物小米和红枣更是人生必备的营养佳品。很多年的文化积累和自然沉淀,在三晋西北这快土地上产生很多方面的历史遗留。
一、文物资源众多 黄河小镇古商店
姑且不论已经发现的古代化石和一些遗物,在临县黄河沿线,随便到一个地方,老人们能叫的起名字,记得住构造,以及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到处都是,几乎分布了每个村落和乡镇,紧临黄河边上的碛口西湾村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就在附近的李家山也被全国最著名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作为自己一生中的三大发现(三大发现为:湖南武陵源张家界、山西碛口李家山村、横亘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的黄土高原)、寨子山、白家山、这些已经被碛口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带动起来的村落就不用提了,沿线还有更多的地方,比如曲欲镇、比如白道欲村、开阳村更有是有好多的文物文化资源,较历史文化名村都有好多过人之处,例如笔者了解到的白道欲村,存在有三百多年历史的99孔半砖窑,于雍正年间开始建设,于乾隆年间结束,前后时间超过了六十年,整个建筑为典型的清代秦晋风格,其建筑内院里有院,门里有门,柏木横梁,兰瓦青砖,整个窑洞数目为99孔半,体现了其主人深愔万事不可十全十美,这也说明了当时儒家对山西商人的影响,而事实上主家是来自于山东庆县(明间传说,无法具体考证)人贺成喜经商发财后投资建设、历经子孙三代完成,据当地年老学者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存在的大门上仍然写有 “巾圣隆帏幄”四字为乾隆二十二年,二门上的火炎立匾为乾隆亲笔提写的“恩荣”二字,乃为表彰其医生子弟朝中行医的功劳,据说其后人贺飞龙、贺飞风生意庞大、上直内蒙古下到柳林县都有生意,其修建宅院所用柏树木料全部出自包头大青山,从山西碛口出发到山东,数十里内全设有自家客栈,无须一文,即可行千里。而这样一个集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精髓于一身的时代象征,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遭到了破坏,虽主体建筑犹在,但当年雄风八面的大门、二门均遭破坏,留下的只是老人的记忆,或许几年后将从此在人们心中消失。而离其村近十里的曲欲镇以前更有当时小苏州的称号,其明间谚语“装不完的曲欲,填不满的碛口”就是佐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深厚商业历史文化的小镇,却被.民国22年的一场洪水彻底淹没毁坏 ,让我们现在只会在那些残存的记忆里得到只字半语
黄河古文化乡村一角
据笔者了解,在晋西境内,有着如此文化历史的类似村庄、庙宇更是数不胜数,除黑龙庙、白云山等已经耳濡目染的名字外,其他象钟鼓山、正觉市、真武山、万佛洞、而阎锡山为阻止毛主席东渡黄河而修建的以白道欲村的寨子山碉堡为代表的古城堡更象一部活的历史,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可惜这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除当地人知道,其他人却鲜有人知,假想再过上几年,等老人们去世后,还会有人知道这些古迹,这些曾经的辉煌吗?难道就这样从此埋没了吗?
二、文化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也铸就这里丰富的文化,山西是名歌的海洋,也是文化的温床,在这块曾经辉煌但如今贫瘠的土地上保留下来了众多的明俗文化,特别是一些地域性伞头秧歌、名歌、三弦书、快板、晋剧和道情小戏以及闻名世界的九曲黄河镇(灯会,)等,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色彩,也正由于这里的落后,这里的贫穷导致了这里文化的没被现代的文化浪潮淹没,得以完好保留,以伞头秧歌为例,(因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故称伞头秧歌)。其原为社火活动的一种,历史悠久源源流长。为一种即兴演唱的歌曲,有音调、追求押韵,在临县范围广泛流传集音乐(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舞蹈、武术、戏曲、民歌、二人台等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据传,其起源于北宋“赛社”活动,兴盛于清代,到民国初年已相当普及,
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其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由于地域差异,伞头秧歌在临县形成以碛口、招贤为中心的下川秧歌和以县城为中心的上川秧歌两大流派,风格各异。在扭秧歌方面,上川秧歌讲究阳刚,碛口秧歌注重精巧,比如架鼓子,上川秧歌是队列式行进,鼓点分单点、紧三锤等10余种变化节奏,俗称“戳鼓子”,因舞姿粗犷、力度大,人称“武鼓子”。伞头秧歌的最大卖点是唱,堪为口头文学中的一绝。特点是:“触景生情、现炒现卖”,基本特征是:唱词四句为一首,每句可七字、八字、九字、十字最多十二字组成,无论字数多少,必须每句都押个韵。有秧歌概括:“唱秧歌必须要内容集中,每四句为一首多用比兴,头句起二句承三句引深,第四句作总结画龙点睛”。在秧歌队中,伞头是主唱手,伞头的才气、思维直接影响着整个现场的气氛。如民国年间,著名伞头高万青带领秧歌队在碛口拜街,走到“天源店” 商号时,主人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叫板要唱时,突然给他嘴上塞去一个糖月饼,高万青没有惊慌失措,灵机一动,随即唱到:“原想在天源店喝几盅酒,不着意糖月饼塞在手,红糖大粘得我难开口,几乎在大街上出下丑”。伞头秧歌现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性全民参与的娱乐节目,每年春节后,都会举办,大同小异,有求官求财的、求婚送子、风调雨顺、歌唱江山等目的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为图个吉利,现在提供一首由当地著名伞头高万清歌唱碛口的秧歌,仅供参考:
天下黄河十八湾
宁夏起身到潼关
沿河风景数不完
还数碛口卧虎山
其他名俗由于篇章有限就不能一一细说了,有兴趣者可具体查阅,黄河历史文化的深远,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给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太多鲜具地方特色的名俗文化。
三、建筑价值极高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建筑是赋予时代特征的文化载体,而住宅是建筑的一部分。因此,住宅水平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文化住宅是在住宅建造过程中,将历史文化内涵赋予住宅建筑实体。这种文化住宅,或体现主人对历史文化的回味,或体现主人对现实文化的体验,或体现主人对未来文化的憧憬,或充分体现主人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例如作者前述白道欲村99孔半砖窑,以及被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作为自己一生中的三大发现的李家山村,甚至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都标志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建筑特色,而当代全球追逐原生态居住的时代,历史文化遗留在这里的角落不知道令多少人感叹不已,沿黄河乡镇曾经的辉煌诞生了令多少大建筑师和教授称赞的建筑,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曾说“碛口的乡土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美国克斯威辛州大学环境设计终身教授董伟先生更是不远万里来到碛口,在考察完后说“碛口民居不仅仅是山西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他还说,只有地方性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东西,这里有地方特色,就能推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保存联盟副主席、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程系主任西村幸夫对碛口也是赞不绝口。
他说,碛口及其周边村落对我来讲最惊奇的一点就是这些空间还都在使用中,维持着相当原始的面貌。李家山村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惊讶的发现和美妙的体验。在来之前,我所理解的窑洞建筑是相当原始的一种建筑,但来到李家山之后,看到这种建筑代表着一种相当复杂、相当文明和先进的建筑方式和生活方式。李家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生态系统,古老的建筑是活着的古墓,李家山的居民以一种古老而原始,但非常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此生活。西湾村很特别的一点就是以聚落建筑为主,一个外来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风水和地形在中国的建筑和村落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孙家沟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村落建筑系统,比如说所有的窑洞都有挑檐和明柱。小塔则在碛口古村落建筑群是与众不同的沉静的景观,在这里工业与建筑、与农民的生活方式完全结合在一起,单从景观来看,它的价值就已经无限了。
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但如果不加合理保护,或许若干年后,又会从地图上消失,成为下一代人考察和发掘的对象,你看那曾经辉煌的99孔半砖窑,他的一片片砖瓦的塌陷损坏,正像人们诉说她的辛酸……
四、商业价值巨大
作为晋商文化的西大门,碛口在明清到明国年间凭黄河水运,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 九曲黄河第一镇"美誉,外号小天津,为此现在好多老年人都津津乐道,临县黄河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一直也都是商人追逐的对象,在这里曾经有繁华的景象,有无数晋商精英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孔详熙家族的“祥记烟草分公司”“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在这里注册,、乔家大院主人乔贵发在走遍了晋西,乔家乔掌柜“世恒昌”皮毛店、“大德通”票号也在这片土地扎根,而其他皮毛、理发、粮油、等店的开业,更是使这个在黄河边上的小镇一度名声压过县城,甚至超过知州,到现在听人说,在包头宁夏一带地方,仍然只知碛口而不知临县,可见当初,黄河小镇的影响力,具体内容因相关专家学者都有详细描述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就不再多述。
五、美学价值独特
黄河自然腐蚀,千年侵化,加上黄土高原原有的特殊地理地貌、使这里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自然奇观,例如位于曲欲岩窑上的黄河天然浮雕,如同一幅瑰丽的长卷,白道欲村的海枯石烂,以及沙子细腻光滑的黄河沙滩,显示了千年地质变换的神奇。另有碛口下面的麒麟滩,相传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而二碛冲浪,黄土土林上满山遍野的万亩红枣林.,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美院师生前来写生,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位太原师范学院前来写生的的美术学生,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在这里的感受,他说,"这里是块清静的土地,没有污染,没有喧杂一切在她看来都显得那么美妙,人与自然的和谐,纯朴的色调,都是写生很好的题材",这就是为什么每到假期全国各地师生前来写生的原因,我们在调查走访中,看到了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院将近30家在这里设立了美术写生基地,可见这里有着多大的美学价值,而事实上,黄河沿线已经成为许多名家学者重要的创作基地。
以上,包括尚未提及的影视开发价值,科学价值,农业研究价值、矿产资源价值等各方面的价值,以及更多笔者未曾提到的价值,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里却仍然是全中国最为落后的地方,为什么有着如此重大意义的地方,现在确是全国最为落后和贫穷的地方之一呢,调查完毕,我们进行了很长的思考,也进行了全面的归纳。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