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环保机构建碳汇林拯救北纬28度大熊猫
新华网成都11月28日电(记者李惠子)中国本土专业自然保护机构正致力于发动民众在西南地区建立碳汇公益林,建设大熊猫保护走廊带,从而促进和实现大熊猫种群之间的迁移和扩散,拯救由于受到环境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野生大熊猫。
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正通过台资企业“统一”捐赠的100万元人民币,在位于北纬28度的四川省凉山州麻咪泽自然保护区,栽种约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1000亩碳汇林,用于改善北纬28度大熊猫栖息森林的破碎现状,通过人工促进栖息地植被恢复的形式,在大熊猫岛状生境斑块间开展廊道建设,改善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孙珊说,在现有大熊猫分布的几个种群中,北纬28度范围内的凉山大熊猫种群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最高,种群数量也较少。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表明,在该区域分布着约120只大熊猫。国家林业局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近1600只。
“由于北纬28度大熊猫种群地处全球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域的最南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说,它们是最危险的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栖息地的南大门。”孙珊说。
四川南部的麻咪泽自然保护区拥有当今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水源地。多年来,大规模的树木砍伐导致保护区内许多珍贵原始森林惨遭破坏,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退缩、岛屿化。
孙珊说,由于碳汇林要发挥“廊道”作用,“所以种树的时候需要特别有选择,优先去找那些能够连起来的地方 比如过去20年间开始隔断开的林子,麻咪泽就是其中之一。”
她说,大熊猫拯救行动需要恢复的森林非常多,粗略统计大概有几千公顷,组成20多个廊道,“需要政府和很多企业共同参与”。而此次种植的1000亩碳汇林只相当于60多公顷。
除“廊道”作用外,其“碳汇”作用不可小视。孙珊说,1000亩碳汇林将在未来30年内吸收二氧化碳2万吨(一棵树一年可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7500辆汽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碳汇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国际市场通过认证后,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交易所得会返回给业主方 当地林业局。
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张绵跃说,碳汇林还有“社会”作用:将为当地社区创造短期工作机会,为麻咪泽地区极度贫困的高寒彝族聚居区提供新的经济收入。另外,“统一”企业在网上动员了130万年轻消费者共同参与。
据史料记载和化石考证,历史上野生大熊猫种群分布非常广泛,最南端达到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北纬19度一带。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大熊猫种群地向北萎缩到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的局部地区,栖息地破碎化较严重。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植被受到破坏,大熊猫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保护大熊猫不是保护动物园里那几只关在笼子里的大熊猫,而是在这种野外,可能是一些没听说过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它的生态价值和栖息地价值是很高的。”孙姗说。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