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市场资讯 >> 环保产业 >> 正文

资源价格改革是兼顾发展和环保的有效途径

Eedu.org.cn 作者:朱敏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7

    作为市场最重要的调节工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应通过市场供求来确定,只有当一个市场不能产生竞争价格时,才需要政府对该商品和服务实行价格管制。如果市场价格被不当管制,价格引导机制发生扭曲,那么个人与企业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不可能出现。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巨大,不允许价格上涨,涨价成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出口,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更为高昂。

    目前我国主要资源产品还实行政府定价制度,政府定价在特殊时期、特殊领域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来实现的。作为市场最重要的调节工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应通过市场供求来确定,只有当一个市场不能产生竞争价格时,才需要政府对该商品和服务实行价格管制。如果市场价格被不当管制,价格引导机制发生扭曲,那么个人与企业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就不可能出现。价格管制的负面影响巨大,不允许价格上涨,涨价成本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出口,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更为高昂。因此,从长远看,应逐步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价格变化来引导供给和需求,以有效缓解目前我国面临的资源供给瓶颈“硬约束”,同时推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一、资源价格偏低加剧了国内市场供求紧张

    “中国制造”产品畅销世界,除劳动力廉价因素外,所使用资源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偏低的资源价格提高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这些产品的大量廉价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现在境外资金正在进驻到内地各种能源消耗领域,例如石油石化下游领域、依靠油运转的工业加工领域,最终以铝、钢等工业制品的形式走出国门,境外资金便可满载而归,这无异于变相掠夺中国能源资源。

    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透支子孙后代福利的不良形态,终结国内资源免费或廉价时代不仅是经济问题,甚至属于伦理问题。价格管制也造成国内不公平的跨地区转移支付,因为目前我国多数炼油厂分布在中部地区,而成品油消耗最多的是东部发达地区,价格倒挂的结果是欠发达地区补贴了发达地区。通过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形成的低油价,实际上使有车族得到了实惠,而政府和无车族间接承担了有车族的成本。

    成品油价格倒挂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价格倒挂,目前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40%-50%,今年一季度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达到2000元/吨以上,目前的价差则接近3000元/吨,而柴油价差高达6000元/吨;二是批零倒挂,如柴油批发价大大高于约为6000元/吨的零售价,使得加油站每卖1吨柴油要亏损将近2000元。持续加剧的价格倒挂现象,意味着进口大门已经关闭,使得国内加油站再次陷入油源紧张的困境。油价管制也造成进口成品油以保证国内供应的中石油、中石化更多的政策性亏损,进口积极性大大下降。相反,由于国际市场高油价的刺激,部分企业不顾国内资源紧缺的现状,为追逐利润开始加大出口步伐,今年头5个月深圳口岸出口成品油92.2万吨,出口金额4.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4倍和17.7倍。目前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只有国际基准价格水平的一半,许多从事国际运输的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让船舶、飞机停靠我国时加满油再走的方式,造成成品油出口不断上升。电力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况,目前发电用煤的价格已经放开,但电价还由政府管制,2007年以来的情况是电煤价格大幅上升,造成发电企业亏损加剧,企业就会少发电以减少亏损,这势必使电力供不应求状况更加严重。

    二、价格管制会导致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大幅上升

    价格管制虽然能够通过行政手段稳住名义价格,但是如果考虑到潜在交易成本的上升,如产品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以次充好、缺斤短两、取消服务项目、排队、走关系、变相涨价等等,那么价格管制最终对整个社会的效用很可能是负面的,每个消费者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不以货币计量的机会成本。价格是一种信息,告诉生产者、消费者供求关系的变化,管制价格就是管制信息,让市场对供求关系产生误判,而真实信息并没有就此湮灭,管制不过是延长了真实信息传递的时间,增加了市场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

    “油荒”的出现,不仅使运输货物不能够及时运到目的地,造成运输货物损坏,而且一路上增加了几倍等待加油的时间成本。油品短缺使得一些加油站以次充好,变相提高油品价格。而这些运输车辆成本的增加,也必然会把其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下游的消费价格上去。这样,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机制,造成了成品油的紧缺,增加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效率,而且它也成了推高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政府对电力价格、农产品价格管制结果都是如此。

    如果政府管制的价格过低,无疑会打击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他们必定以降低服务水平、减少生产或暗中涨价的方式来防止损失,因而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去年兰州拉面馆试图集体涨价,当地政府对拉面限价,结果拉面分量就变小了。1971年,尼克松宣布价格冻结后,出现了很多怪事,比如,肉类加工商把牛肉运到加拿大,重新包装后再“进口”到美国,这样就可以达到间接涨价的目的了。再比如,德克萨斯州的一家养鸡场淹死了4.3万只雏鸡,因为饲料的价格不受冻结,而鸡的价格仍然被冻结。近在眼前,就有一个因为价格管制发生医疗事故的例子,上海医药集团华联制药厂生产的抗癌药甲氨蝶呤,因某些批次在生产中混杂了其他药物成分,导致使用该药的白血病人不同程度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国家药监局通过调查认定,药厂“有组织地隐瞒了违规生产事实”,而事件的起因竟是因为价格管制!因为经过几次药品降价,甲氨蝶呤5mg才卖6.02元/盒,利润很低,其他药厂不愿意生产,华联被国家指令生产,结果造成较大亏损,一般职工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2000元,要长期在毒副作用大的抗肿瘤药物车间工作,才导致了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不惜冒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去干违法违规之事。

    三、价格管制对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反而会加大中长期的通胀压力

    虽然目前成品油、电力、粮食等一些重要资源的价格被管制,但是其他未被管制的物品如煤炭、铁矿石等上涨带来了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很多石油石化产业链下游的化工产品也都出现了价格上涨现象。进口价格指数趋于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这与其他国家没有进行价格管制、从而成本上升较快有关。由于部分资源品价格被管制,导致中下游行业承受成本的能力有所增强,但这种承受成本的空间往往被不受管制的资源品所占用,导致其出现更多涨幅。因此,在价格管制实施一段时间后,中下游成本依然保持较快上升,同时通过传导效应对CPI形成压力,从而使价格管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价格管制等于发出了通胀加剧的信号,因此更可能强化人们的通胀预期,从而导致更猛烈的抢购风,加剧通胀率的上升。价格管制把当期的通胀压力向后推迟,拉长了整个通胀周期,而且延缓当期通胀压力的后果是经济的失衡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即时的调整。价格管制一旦启动就会由点及面,积少成多,从需要理由到不需要理由,从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到挥之不去的长期政策。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价格管制在实施的短期内行之有效,一旦放开就会发生报复性反弹,管制的时间越长,反弹的幅度就越大。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美国在尼克松时代曾实行过严格的价格管制,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尼克松在1973年实施价格管制的两三个月内,价格水平控制在5%的区间,但是价格放开之后在几个月内就飙升到12%以上。格林斯潘后来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说过,美国实行价格管制的经验就是再也不能实施价格管制了。

    二是1948-1949年间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国民党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但限价引起的却是一次猛烈的抢购风潮,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物价上涨3-10倍。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于是物价犹如决堤之水,后面就是每个学过那段历史的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几亿元买一袋米,走路过一条街的时间就涨三次价,上午能买一头牛的钱到下午只能买一盒火柴,等等。

  四、资源价格市场化有利于改善供需、推进节能减排

    价格信号的作用很直接,如果上涨则说明物品短缺了,实行价格管制后,厂家、商家看到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会产生亏损,就会减少有效供应。一般而言,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如果高于市场价,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供给量会增加,于是出现供过于求的“缺口”;反过来,管制价格低于市价,就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供求结构失衡,所以“黑市价格”就以扭曲的形态流行于市。管制与市场争权意味着黑市与白市争利,货币的流动性必然带动商品的流动性,特别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放开的条件下,管制措施难以实现当政者的预期目标。相反,如果实行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必然会使得供应增加、需求下降,从而有效改善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节能减排在我国更显其紧迫性。

    在一个物价整体上涨的环境里,能源价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对便宜,必然促使消费者增加能源消费,甚至可能用能源去替代其他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放大能源需求增长。低价能源为高耗能企业创造了更大利润空间,造成低效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15%。在强劲的能源需求面前,行政手段对控制高耗能行为无能为力,只要能源价格不涨,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兴趣就不大,节能减排就没有动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高耗能向低耗能转变,必须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否则,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成为纸上谈兵。 (朱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