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技术推进为何不尽如人意
早该被淘汰的工艺还在使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从逻辑推论,行业应该很渴求清洁化技术。但现实却要复杂的多,虽然氰化物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对水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比研制一项清洁技术更艰难的,是它能被行业接受。
值得警惕的是,电镀产业在国内已经开始转移,转向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令人担忧的是,西部是中国水源地上游,环境安全非常重要,但大的企业每到一处,地方政府几乎是热烈拥抱这些企业的到来。
◆中国环境报记者班健
当张群刚站在莱茵河畔,望着清澈的莱茵河水,匆匆而过的人们不会想到,这个中国人,解决了西方人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历时9年,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发成功一种清洁镀金材料——一水合柠檬酸一钾二(丙二腈合金(I))简称丙尔金,完全可以替代氰化亚金钾作为镀金的原料,实现镀金行业半个世纪来无毒、清洁、环保生产的愿望。而脚下的莱茵河水,就因为电镀业造成的污染,治理了整整30年才变清。
这项技术因此获得2011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4月,河南省三门峡恒生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群刚随中国商务代表团赴欧洲三国访问,来到曾被电镀业污染的莱茵河边,将西方没有解决的清洁镀金新技术重新带回西方。
这个技术既然有如此作用,其产业化运用是否应该很顺利?一直被有毒工艺困扰的电镀印刷线路板等行业是否也在翘首等待这项清洁技术?一贯强调绿色供应链管理的IT集团又是何态度呢?
■不断被驱赶的电镀业
主席令为何执行不下去?
记者了解到,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及民用高科技电器设备的电子元器件、线路板、电子接插件都要作镀金处理,以保证其优良的导电性和抗氧化性。但因为需要使用剧毒原料,电子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淘汰电镀工艺,随着产业转移,污染也跟着转移到中国。
电镀业先是从西方转移到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10年之后,上述地区不堪氰化物污染,又纷纷在我国沿海地区建立镀金企业,先从珠三角、再到长三角,我国在承担了全球70%镀金电子产品生产和供应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电镀业不断被驱赶的重要原因是原料剧毒问题无法解决。
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迅猛,现有电镀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镀金企业有3000余家,这些企业均使用剧毒化学品氰化亚金钾作为镀金原料。据统计我国镀金工业每年要使用镀金原料氰化亚金钾达300吨,制造氰化亚金钾和镀金时使用的氰化钾总量在800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建国以来,我国在镀金行业一直使用氰化镀金体系,但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氰化物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因操作不当或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等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生产过程中大量含氰化物的有毒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严重威胁着我国水环境安全。
基于此严峻形势,早在2003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了清洁生产72号主席令,宣布淘汰氰化电镀。
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清洁镀金原料做替代品,为使电子工业发展不受影响,国家发改委只得暂缓淘汰有氰镀金。
主席令贯彻不下去,所以,时至今日,早该被淘汰的工艺依然在使用。
这么一暂缓,就到了2012年的今天。从国家层面,一直期待着一种成熟可靠、稳定性强的清洁镀金材料的出现,所以相关机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相继把丙尔金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目录》和《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及设备名录》。
可以说,技术已经过各种锤炼,那么,一直无法完成主席令的电镀行业是否应该期待着这项技术?新技术在现实推广中顺利吗?
■“破窗理论”起作用
企业心态:不淘汰就苟且维持
本是主席令要淘汰的工艺,因为没有替代工艺而暂缓淘汰,但发改委当时也规定,一旦有新材料问世,应无条件淘汰有毒镀金。
政策透露的信号已经很明显,国家不会任污染继续存在,不解决环境问题,行业绝对没有发展前途。事实上,以前电镀线路板企业很多的深圳市,已经明确要求,电镀线路板等高污染行业,要限期整治、改造或淘汰。
从现实逻辑推论,行业应该很渴求清洁化技术。那么,业界的真实态度真的是这样吗?
张群刚历时9年研制成功清洁化技术,经历上千次试验,各种权威检测表明,使用这种技术进行镀金作业,产品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不属于毒害品,运输方便,电镀性能优异,废液不经处理就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虽然有诸多优点,但记者调查了解到,令人遗憾的是,比研制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艰难的,是它能被行业接受。
张群刚与很多企业主接触过,企业虽然知道氰化物污染严重,但是认为“大家都在用,少了我这点污染算啥,改不改变都不影响。”
很显然,“破窗理论”在起作用。行业内还有一种普遍心态,企业普遍不相信这种清洁化技术,原因就是国际上根本没有,中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创新技术。有观察人士评价说,这一点非常可悲,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30年多前,这个产业在西方已经被淘汰出局,污染、剧毒等问题自然伴随着产业转移到中国来了,国外已经没有紧迫性需要去研制这样的技术。
事实上,即便如此,西方对这项技术依然非常有兴趣,此次张群刚到欧洲,一直为航空航天生产电子元器件的波兰达马斯(音译)公司,对这项工艺就很感兴趣。
小企业没有动力去做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国家明令淘汰过氰化电镀,但是之后又暂缓淘汰。环境保护部虽然把排放标准一再提高,从原来1mg/L~3mg/L,提高到0.5mg/L,标准虽然严格,但难免一些镀金企业采用稀释方法来应对。
此外,由于氰化亚金钾属剧毒化工原料,被列入剧毒化学品的管理条例中,在销售环节已形成一个销售利益链。
张群刚感慨地说,政府主管部门能做的都做了,能说的话都说了,但落实强制淘汰还需要各方面的认同。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