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解禁”首日空气质量为良
自6月23日起,全市机关车辆停驶50%;自7月1日起,30万辆黄标车禁止上路。7月20日至9月20日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针对工地、企业、机动车等污染源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工地停止土石方工程、混凝土浇筑等作业,首钢总公司等21家重点污染企业采取限停产,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所有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未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改造或改造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停止使用等。
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实施后,北京碧蓝的天空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得到了运动员的肯定、国际奥委会的赞赏和国际社会的赞誉,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了“绿色奥运”带来的显著成效。据北京市环保局科技处处长李昕介绍,奥运会期间的8月10日至24日,大气中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污染物日均减排达到了60%以上,而制订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专家当时预计的减排数字为40%。
李昕表示,污染物之所以能够大量减排,是因为科学地制订并落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本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方案》。据悉,由于奥运会开幕前夕空气质量并不乐观,北京及周边省市在减排措施的执行上,实际的实施力度已经超过了保障措施要求的范围。此外,李昕认为,北京及周边省市的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奉献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而8月10日至24日,多云、阵雨等有利的气象条件也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
又讯(记者曾昀)市环保局昨天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1日交通限行“解禁”首日空气质量为良。截至昨天,9月以来空气质量全部实现达标,今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已累计达到200天。
虽然空气质量达标了,但“解禁”后污染物积累仍有较明显的上升。昨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为88,比20日的59增加了29,而前一段每天的空气污染指数增减幅度多保持在10以内,表明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全面“解禁”后,各种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已经开始有所显现。
7月20日至9月20日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北京空气质量仅一天不合格,达标天数达到62天,其中,一级天数为18天。8月8日奥运会开幕至24日闭幕的17天中,全市的空气质量不仅天天达标,而且10天一级,全面兑现了奥运会空气质量承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可吸入颗粒物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导值第三阶段目标值。9月6日残奥会开幕至17日闭幕的12天中,空气质量也全部达标。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奥运会前的综合治理措施、奥运期间北京及周边省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是本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根本原因。奥运会后,北京大气治理的力度将不会减弱。(记者 曾昀)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