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多举措治理水生态恶化 为子孙留一江绿水
年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这个福建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光鲜的经济数据背后,抹不掉记忆中的污染之痛。
人均水资源年拥有量不足全省的十分之一,化工、印染、制革、造纸、食品、电镀、石材、建陶八大支柱产业全是污染大户,先天不足加后天污染严重,村里的溪水臭得连鸭子都不敢下去,城里的内沟河黑得发亮,被戏称为“黑龙江”……
2006年,晋江市水利局一份课题调研显示,全市22条溪流中有19条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哺育千百年晋江人的九十九溪,已丧失开发利用潜力,生活饮用水完全依赖外来水源。
钱在银行,人在天堂,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水生态的恶化,逼迫晋江作出抉择。
2006年起,晋江市3年投入13.89亿元,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整治、河道整治和禽畜污染整治五大工程,使区域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但老百姓仍抱怨整治步伐太慢。
力度还要加大,举措接二连三
2009年起,晋江市每年投入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0亿元。同时,为避免陷入边整治边污染的怪圈,晋江市掀起一场“环保风暴”,对涉及皮革、漂染等行业的17家污染大户亮起红灯,这些经济发展的老功臣,集体搬迁至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2010年起,晋江要求所有建陶行业淘汰水煤气,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
2011年,晋江痛下决心淘汰石材业落后产能,全市有623家石企退出,转型发展。
“晋江愿意为环保做出牺牲。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这是最大的民生。”晋江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对漂染、制革、电镀、石材等高污染行业,采取“只出不进”的方式,严防新的污染企业上马。同时,“腾笼换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比如海洋生物、光电信息,还有高端装备、高端印刷等产业。
“现在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我每天都会来溜达一下。”在晋江池店镇溜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老伯,见证了晋江水由清澈变混浊、又由混浊变干净的历史。“看,连白鹭都回来了!”
一路沿河探寻,记者看到,在九十九溪双沟段,绿波荡漾,依河而建的江滨公园,风景如画,百姓在这里休闲健身。
在潘湖支流,水质明显差了一些;在市区内沟河,偶尔会飘来阵阵异味。
在九十九溪和晋江南高干渠交汇处,记者看到,由于附近正在开发房地产,九十九溪溪边堆满生活垃圾,水葫芦开始蔓延。
“整治水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好的水质还有差距。但水在慢慢变清,老百姓看在眼里。”随行的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坦言。
环保局监测数据证实了百姓的直观感受。数据显示,晋江市十一孔桥闸、九十九溪乌边港闸、加塘溪、安东排污渠等监测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近几年分别下降37.0%、46.7%、76.4%、67.6%。
值得欣慰的是,历经6年努力,累计投入1000多亿元,完成124个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初,晋江市通过考核验收,步入省级生态市行列。今年起,晋江开始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力争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市标准,给子孙留个“美丽晋江”。(记者 吴毓健 潘园园 方炜杭 通讯员 林青)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内蒙古培育推广50多种原生抗旱植物发展节水生态 浐灞“水生态”成就美丽梦想 荆门规划“五湖连通” 海西州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保障湿地水生态 甘肃将投资14亿治理酒泉“母亲河”生态 种植浮岛植物治理湖水 武汉将设“湖长”长效保护水生态 全省江河湖泊生态显著改善 让水生态良性循环 以水定城 湿地再现 山西成首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省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