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王国"揭秘:6000年前的古人也焚烧秸秆
6000多年前的稻田和稻粒是啥模样?它们会揭示出哪些秘密?昨天,记者走进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标本馆”和“水稻田和水稻土起源陈列馆”,探访这个鲜为人知的“土壤王国”。据悉,在“科普周”期间(即本月21日前),这里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628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如今的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绰墩村地区,聪明的先人们在洼地上开辟了稻田,像现代人一样构筑渠道引水、挖掘水井、用陶盆打水,开创了最古老的灌溉稻作文明。目前,专家已证实,此处的灌溉稻田是全世界最早的稻米发现地。昨天,在土壤研究所的“水稻田和水稻土起源陈列馆”内,10多粒在绰墩遗址出土的黑色炭化稻谷引人注目。它们比现在的稻谷身形略小,但还算饱满。“这些稻谷在被埋藏到地表深处时隔绝了氧气,所以没有腐烂,如同化石一般被完整保存下来。”经测定,它们来自5907年前。而与这些稻谷一起出土的古水稻土,年龄已有6280岁。
负责人陈冬峰介绍说,研究发现,炭化稻粒和古水稻土壤中50%的碳,是由于火烧留下的。“这应该是先民焚烧秸秆的证据,古书上记载的‘火耕水耨’,在这里得到了有利的佐证。”同时,专家表示,6000多年前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与现在的很相似,这说明水稻田在储存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方面,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并且,水稻土种植时间越长,肥力就越高,其解毒能力和自净循环能力也越强。“因此,当前有条件种水稻的地方应尽力保护水稻土,以保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摇身一变 秸秆成了节能砖 南京:市民体验低碳科技魅力 苍山县环保局大力推广秸杆切碎还田 “绿色”,雨花的名片 南京首个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落户高新区 欧盟气候变化展在南京开幕 珍稀黑鹳光临南京引鸟友轰动 全球仅3000只 影响空气质量 江苏2012年底全面禁止露天烧秸秆 南京南站将建全球最大太阳能屋顶 “小秸秆破题大能源” 中国计划大力发展“秸秆能业”替代石化能源 我国将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步伐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