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村的生态崛起之路
短短6年,从江宁区横溪街道中,跑出了一匹“黑马”——云台村。
2005年,这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9万元,负债高达2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900元,在整个街道中垫底。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之后6年,在村里新党组织班子的带领下,云台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内生发展之路,去年,该村可支配收入达到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2050元,绿色高效设施农业成为云台村生态崛起的新名片。
云台村党总支书记王宏山是2005年6月到任的,之前是南京绿桥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因为云台村属于丘陵地区,西高东低,很难存贮水,所以村里1万多亩耕地,70%以上都抛荒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了。王宏山觉得,还是应该搞设施农业,通过农副产品改变云台村的现状。
发展的理念逐渐清晰起来。村集体投入2000多万元,通过流转农民抛荒地,建起了5000亩的设施大棚基地,推广“西瓜+草莓”和“西瓜+蔬菜”等套种模式,村里党员带头承包。被人们称作“西瓜大王”的王宏财就是其中一位。他先在自家12亩地里种了西瓜,当年效益不错,接着他又承包了村里的80多亩的设施大棚,现在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看到设施农业的甜头,村里其他人也动心了,纷纷主动要求承包。
设施基地的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现在,全村有300多人在基地上班,仅去年一年,全村农民土地流转租金就达420万元,村民在基地打工收入460万元。村民孟基武夫妻俩本来都在外地打工,看着村里人在家门口的基地上班,也动心了。不过,夫妻俩没有技术,村党总支考虑到他家里有一个小孩残疾,负担较重,就减免了他们的大棚租金,免费提供种子,还派党员科技小分队结对帮扶,现在,孟基武承包了12亩的大棚,套种西瓜和草莓,每年收入约8万元,家里还翻盖了新房子。
为了帮村民做大绿色生态经济,村里专门成立了南京云祥瓜果农地专业合作社和南京云发农副产品合作社,做到品种、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生产技术、质量、销售和品牌“七个统一”。党总支在合作社中建立了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涌现出了一批能带富、帮富的党员示范户,使党建和发展在云台和谐共振。此外,村里还规划启动了1570亩红枫园、2000亩经济林果园、2500亩生态园以及500亩精品果蔬采摘农趣园等建设工程,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园区化、规划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趣的富民强村之路。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业红涛 宋德华 李飞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废品村”要变国家级生态村 今年昆明力争创建606个生态村 建设海岛特色生态村 北碚区首建生态村爱护环境写进公约 皖14%乡镇环境优美 生态村成农村环保亮点 开发地热资源 英国打造生态村 浙江兰溪“生态村”的癌变 治污的转型困境 武汉市近日向社会公布首批8个生态村 老生态村怎么走新路? 新能源造就“中国第一生态村” “农村不会没出路” 科技助推生态建设 前卫村“进化”成生态村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