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丘陵山区开发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赣榆县北与山东接壤,东临浩浩黄海,西依绵绵沂蒙,沿海滩涂、腹地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渔业百强县和农业百强县。现辖18个镇、两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人口110万,面积1427平方公里。全县丘陵山区资源总量126.3万亩,涉及厉庄、金山等十个镇, 168个行政村,人口35万人。
近年来,赣榆县按照“科学规划、分区实施、强化基础、龙头带动、打造产业、突出效益、唱响品牌”的开发思路, “十一五”期间,在省农开局、财政厅的支持下,共实施丘陵山区开发高效产业基地项目28个,科技指导示范项目3个,总投资1.506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4950万元,地方配套489万元,自筹6925万元。改造治理面积7.05万亩,新增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面积4.8万亩、新发展产业4.6万亩。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层次分明的梯田,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百果园”,往日的秃岭变成了观光旅游的新乐园。
我县丘陵山区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丘陵山区开发呈现新局面丘陵山区相对于沿海及平原地区而言,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增收比较困难。但特色资源和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是我县主要工业产业、城镇居民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生态屏障。丘陵山区开发,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村、农民“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全县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确保丘陵山区开发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赣榆县从加强组织、明确责任入手,不断加大丘陵山区工作力度。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丘陵山区开发工作,成立丘陵山区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丘陵山区开发。二是纳入目标管理。在年初经济目标任务分解时,把丘陵山区开发任务列入相关镇和单位的目标考核,作为经济建设的硬性指标来考核。三是明确责任分工。自2006年被列为丘陵山区开发重点县以来,赣榆县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农业资源开发部门牵头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分工配合,并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制度、项目督办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丘陵山区开发描绘新蓝图科学规划是做好丘陵山区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赣榆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以规模为方向、高效为目标、项目为抓手,聘请农业、水利、科技等方面的方面的知名专家编制丘陵山区规划。一是重抓总体规划。围绕西部丘陵山区新农村建设和高效农业发展,着眼于生态条件、资源状况,按照起点高、规模大、布局优的要求,相继编制了赣榆县丘陵山区开发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二是重抓区域规划。赣榆县丘陵山区按照地理位置大致分为夹谷山、大吴山、龙泉山、怀仁山、徐山、卢山等六大区域,各区域有着不同的种植习惯和不同的产业基础,赣榆县按照“一年一小块、三年一大块、五年一个区域”的发展思路,相继配套编制了《赣榆夹谷圣境旅游区规划》、《金山台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区域发展规划。三是重抓产业规划。结合丘陵山区农业产业基础,将茶叶、经济林果、种草养鹅等作为我县高效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培育,重点支持班庄高效林果、石桥黄桃、柘枉优质板栗、金山茶叶、厉庄大樱桃、塔山种草养鹅、欢墩黄金梨等特色产业。
三、突出重点,破解瓶颈。丘陵山区开发打造新基础按照“改造基础,做强主导、做优特色”的思路,坚持“五个突出”,全力破解山区高效农业发展瓶颈。一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把水源工程和道路建设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修建塘坝工程35座、新建提水泵站30座、铺设地下pvc管道237公里、发展风力提水设备53台套、配套小型水利工程近6000座,建成了水源工程、提水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等组成的补水体系和供水网络,按照突出生产路、改造主干路、延伸断头路的要求,共铺设砂石路120公里、水泥路30公里、修建生产桥70座。二是突出农业科技推广。积极与科研院所协作,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食品等先进适用技术26项,引进美早、岱红大樱桃等新品种43个,培训农民2.75万人次,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开发前近10个百分点。三是突出特色品牌引领。坚持走品牌化建设道路,成功打造了“谢湖”大樱桃、 “徐福”茶叶、“康源”芦笋茶等农产品品牌。目前,共建厉庄有机大樱桃、金山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先后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建设整体推进县”等称号。四是突出现代农业园区。以“园”破题,加快农业园区产业化进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新亮点,夹谷山休闲农业园区、厉庄生态林果园、金山台湾农业示范园等园区农业异军突起。塔山镇依托青口河优质资源,打造林禽科技生态示范园,园区建成后,年出栏肉鹅200万羽,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五是突出休闲观光农业。以山区丰富的资源资源和蒸蒸日上的高效农业优势为依托,基本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全年农家乐”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具备接待游客基本条件的乡村旅游景点达12个,抗日山风景区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谢湖有机果茶观光园、金山徐福生态园等2家农业景点跻身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石桥果蔬观光园被列入江苏乡村金秋旅游宝典。
四、优化主体,创新机制。丘陵山区开发注入新活力在实施丘陵山区开发中,积极创新,坚持多元、多形式开发资源。一是创新投入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工商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制定涉及丘陵山区开发的10多项优惠政策,每年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3000万元,扶持高效农业发展。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大,成功引进伊顿猕猴桃、沙河雅仕等过亿元项目。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规范操作,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集中,近年来,丘陵山区共流转土地10万亩,形成经营规模户1260户。三是创新开发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发展的主体,是推进山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先后引进连云港润豪黑莓酒业、连云港富裕食品公司等15家企业,成立了金山茶叶协会、厉庄大樱桃协会等26家专业协会,加快形成“一个主体、一片基地、一个品牌”的开发格局。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的运行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民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切实解决农民产后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江苏沃田农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支付土地租金260万元,年支付劳务工资100多万元,并带动当地特色林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