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苏 >> 正文

南京河西将打造生态公园群

Eedu.org.cn 作者:仇惠栋 马祚波    资讯来源:扬子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23
  昨日下午,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南京正式闭幕。本次年会以“转型与重构”为主题,包含14个专题会议、9个自由论坛、3个高端论坛、5个特别论坛、两个工作会议和1个规划学术沙龙。全国规划方面的相关人士约3500人参加了会议。“低碳节约”成为这次年会的一大特色,为了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本次会议大部分与会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选择了乘坐地铁参会,而3000多规划专家集体吃盒饭也成为本次年会的一道风景线。据了解,明年的年会将在云南昆明举行。

  关键词 城市转型

  青奥会将把南京带往何方?

  专家认为重大事件将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在昨日的“重大事件促进城市转型发展”高端论坛上,多位规划专家表示,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事件,对于城市的发展影响重大,要注意让它成为城市发展的“营养液”而不是“兴奋剂”。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何流表示,利用办青奥会的契机,打造充满活力的河西滨江空间,将绿博园、滨江公园和未来的青奥公园串连成一个生态公园群。

  2001年,南京获得十运会的举办权,这一大事件促进了河西的迅速成长,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何流博士说,办好2005年十运会,推动了河西CBD商务区一期的发展建设,2008年的“世界城市论坛”,带动了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众多项目的建设。2014年青奥会将把南京带往何方?何流说,青奥是南京和江苏承办的一次规格最高的体育盛会。根据经验,新城发展一般需10年至15年方能成熟。南京将青奥会选址于河西成熟的中部、待开发的南部地区(15平方公里)交汇地带,是“继续以大事件带动河西南部的发展”。

  根据计划,在国际博览中心南侧,将建设青奥中心;在博览中心东侧将建设金融城,延续和强化了河西新城金融、商务、会议、展览等功能,把河西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金融商务中心,以会展、文体为特色的都市型旅游目的地。此外,青奥公园将规划安排生动有趣的体育训练和健身的场地和建筑,包括生态旅馆、餐饮娱乐、湿地、木道、凉亭和飘浮森林等;并做好与滨江公园、绿博园的沟通联系,将市民吸引到江边来休闲、娱乐,活跃滨江人气,打造河西中南部极具人气的生态旅游公园群,真正形成河西新城面向长江充满活力的滨江开敞空间。

  广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蔡云楠表示,举办大型赛事和活动促进城市发展,要防止“蒙特利尔陷阱”,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期长达20年,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介绍,广州通过1987年举办六运会的契机,实现了城市的东进,在天河地区开发建设,现在天河区已经成为了广州的市中心。他强调,大型赛事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天河区城市中心地位的形成,就花了20年的时间。

  关键词 保障房

  如何确保保障房循环利用?

  专家建议由政府回购而非出售给市民

  从明年起,全国各地大规模兴建的保障房将陆续交到市民手中,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循环利用,完善退出机制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昨天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淄博市规划局局长鹿斌佐指出,政府应主动回购“超标”居民手中的保障房,再提供给轮候中的家庭,而非一卖了之。

  “你不符合经适房的居住条件了,那么就要退出,就全国范围来看,退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鹿斌佐介绍说,一种是“买”,就是由政府出资回购,再出售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家庭;另一种是“卖”,也就是由房主补交一笔费用,将自己的有限产权变为完全产权,这样一来,经适房也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房,流入市场中去。

  鹿斌佐认为,前一种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减少政府在建房上的投入,保障性住房亦可循环利用,受保障的家庭也大大增多;而后一种方式则问题多多,如何定价、出售后的管理等诸多难题都需要破解,最关键的是这样做会使得保障房的数量逐年减少。“现在政府手里的钱都很紧张,所以更愿意收钱而不是掏钱,因此在保障房的退出机制上,卖的方式要远远多过买的方式。”

  鹿斌佐昨日在会上还表示,现在各地都在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制定保障房的远期建设规划都成了政治任务,这样做不太合理。“首先要确定受保障人群的数量、生活习惯等,再确定地块的方位、建设规模,现在多数地区在这些条件尚未完全摸清的情况下,就提出今年建多少套廉租房,明年建多少套公租房,说句不好听的,都是应景之作。”鹿斌佐表示,制定保障性住房的长远规划,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及反复论证,不能像分配任务一样,从国家分配到省里,再由省里分配给各个地市,这应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教授则表示,如果按照现有的保障房建设模式,一个小区可能住的都是同一类人,人为制造出“人以群分”。尹稚认为,市民应该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混居应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不能靠自上而下的安排,而是自下而上的自适应过程,所谓“和谐”理应是和而不同,而非强制分开。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历史街区商业化喜耶忧耶?

  专家直言是“祸”还是“福”难说

  相比于大拆大建的破坏,打着保护旗号的改造,可能危害更甚。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的城市文化专题会议上,规划专家就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的保护表达了忧虑。商业化开发,究竟是恢复历史街区活力的强心剂,还是摧毁文化遗存的“罪魁祸首”?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焦点话题。

  规划反思

  散落的文化遗存亟待关注

  在该专题会议上,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高俊的演讲备受关注,他的题目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探索和反思》,回顾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和经验,也坦率地指出了不足。

  据了解,目前编制完成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在等待省政府的批准。根据历史地段的评估体系进行打分评估,南京市最终确定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南捕厅传统住宅区等9片历史文化街区,天目路民国公馆区、评事街传统住宅区等22片历史风貌区和仙霞路历史地段、陶谷新村历史地段10片一般历史地段。

  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的相关探索和反思”一文中指出,在这41片历史地段中,包括了朝天宫、金陵女子大学等占地规模较大的文保单位,但老城南地区的评事街传统住宅区、钓鱼台传统住宅区和外围的龙虎巷传统住宅区、左所大街传统住宅区等未能纳入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仅作为历史风貌区进行保护。希望能够强化对历史地段的进一步调查分析,进一步优化调整历史地段保护名录。

  高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一总体性的规划中,留下一些遗憾的是,对于南京最具特色的个体性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未及关注,比如,除了南京环境风貌和古都格局特色之外,南京的南朝陵墓石刻、民国建筑、城南民居、名人文化等是南京区别于其他名城的特色,希望今后能够加强这方面的专项保护规划。

  保护动向

  南京拟制定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办法

  去年,南京市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有力推动了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高俊表示,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中,仅仅有规划编制本身还不够,需要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目前,南京市正在酝酿出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办法,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修缮保护将迎来法律规章的保障,他对此十分期待。

  目前,南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实行三级保护,第一类是指定保护,针对文保单位以上的历史遗产,目前划定的9个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此列。这是保护层次最高的一级,有法可依,保护状况较好。第二类是登录保护,南京的22片历史风貌区就属此类,有地方性法规的兜底保护。第三类则是规划控制,这是地方性法规没有涉及,仅仅靠规划部门的内部控制,主要靠规划修编来保护,南京目前有10处历史街区片段,属于此类。

  观点碰撞

  历史街区商业化:是罪魁祸首还是活力源泉?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和平表示,目前规划界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态度差异较大,有的观点认为,商业化已经成为历史街区消亡的罪魁祸首,“商业化改造”一度成为对历史街区的物质及文化环境进行破坏的代名词。另一些观点认为,商业化是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的文化环境。

  他认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比如上海新天地的模式引发了全国城市盲目克隆而产生了遗产保护的危机。他分析道,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可以带来经济活力,实现较高经济回报,可以寻求收支平衡保护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延续和发扬。但从负面角度看,也常常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而造成街区建设性破坏。造成历史街区贵族化和原住民边缘化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街区人文气息变味,生活的原真性不复存在。

  李和平指出,原住民文化是商业、旅游发展的根本。与旅游者、开发商相比,原住民是真正关系社区发展的群体,他们对街区有深刻的情感认同,保护原住民能够促进历史街区的改善和发展。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高俊认为,从规划师的角度,首先至少有价值的老房子不能动,最好能保留一定量的原住民居住。同时,开发也要以公共开发为主,比如商业开发如1912街区,这个模式可以做,但千万不能搞成个体的私家庄园,成为一个个封闭空间。 

  关键词 停车难

  小区车位高配比就能解决停车难?

  专家表示“未必”,提议建设集中式停车楼

  停车难业已成为诸多住宅小区的通病,地下车位太贵,地上的又太挤,回家晚了只能将爱车停在马路边。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宋聚生教授建议,应交由市场去建设集中式停车库,在距离小区两三百米的范围内,专门设置停车楼,建好后可出售给业主,大大缓解小区内的停车问题,同时恢复绿地面积。

  “从理论上说,每一辆车需要三个车位,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单位,还有一个在你的消费场所,比如商场、购物中心等等。后两个是公用的,大家都可以享有,只是时间上有先后,而前一个则是你私人的。”宋聚生教授说,现在不少小区希望通过高配比来解决停车难,往往未必见效。以深圳为例,有的小区在交付时的车位配比达到1:1.38,也就是1户家庭配备1.38个车位,而实际上,此举一来“损失”了大量绿地面积,而且车位依旧紧张。

  在他看来,破解停车难的“任务”应该交给市场,首先在规划上要在这些小区周边预留停车场地,其次鼓励建设集中式停车楼。“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经验来看,集中式停车楼受到普遍欢迎。”宋聚生介绍说,这些停车楼一般有四到五层,能容纳少则一两百辆、多则三五百辆私家车,地点就位于小区周边两三百米的范围内,方便人们取用。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