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上海 >> 正文

“节地”环保与“清明符号”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5

  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一座公墓里,一张座椅上,镌刻着一位逝者的名字;座椅旁,大树下,就是这位逝者的长眠之地。几只袋鼠就在不远处的草坪上蹦蹦跳跳。

  看到此情此景,几位来自中国上海福寿园的同行频频点头——低碳、节地、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殡葬行业,这也是全球化趋势,澳大利亚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走进福寿园·上海人文纪念公园看看,无处不透露着“全球化”趋势中的低碳、节地、环保。

  “节地葬”融入殡葬文化

  草坪葬、树葬、花坛葬、海葬,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为亲人选择各种“节地葬”。

  “节地葬”是如何融入上海殡葬文化的呢?相对于公墓中最能赢利的传统墓葬,“节地葬”的价格比较低。价格杠杆是让人们接受新葬式的最初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

  有人最爱江南园林,有人喜欢花花草草,有人欣赏大海的辽阔,有人离不开大地的温厚……无论是海葬、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室内葬、长廊壁葬还是亭葬,人们为亡故的亲人选择“节地葬”,都是为了契合亲人生前的某种“情结”。上海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上海人都知道节约土地的重要,只要能满足心愿,人们愿意选择节地的方式安葬亲人。多元的,才是容易被接受的,“节地葬”要不断创新,满足不同需求。

  “清明符号”考量清明文明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符号,清明该有怎样的符号?黄丝带、青柳条、各色鲜花……这些都是沪上公墓呈现给清明的节日符号。2008年,在首个清明法定假日,“清明符号”考量着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当天,象征思念的黄丝带,就是福寿园最鲜明的“清明符号”。志愿者清晨5时就开始在公墓大门口送发黄丝带,树上、墓碑上,一根根黄丝带随风飘扬,就这么“情系黄丝带,爱满四月天”。

  春天是不是来了,看看河畔的柳条就知道。柳条寓意着春天,也就成了另一个“清明符号”。陪伴柳条的是春风,而不应是烟熏火燎的香烛锡箔。早在2000年,福寿园等沪上各大公墓就开始倡导鲜花祭扫,纷纷推行“用鲜花换鞭炮”。12年过去了,成效如何?如今,鲜花祭扫已渐成习俗,来扫墓的十有八九手持鲜花。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