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上海 >> 正文

上海空气质量治理打"持久战" 治污需人人行动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26

  昨天,上海已经连续3天轻度污染。而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今年一季度上海达标天数有58天,达标率在65%左右。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其中本地污染源占八成,外地飘来物占二成,专家表示,上海污染源一直主要来自本地。看来,空气质量治理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人人有责“全员总动员”。

  调查显示,上海PM2.5最大的来源是交通排放,包括机动车、船舶和飞机等为25%;燃煤如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炉窑等占21%;工业工艺如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占15%;建筑、餐饮、农业燃烧等占19%;而长三角城市区域影响甚至来自更远地区的沙尘也占到20%。因此,减少城市PM2.5有害气体的含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民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是改进耗油过程中的行为,我国每千人汽车占有水平还是国际的低水平,但我国人口众多,而且汽车保有量还在不断增加。对此,宏观上需要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尤其是推动环保汽车等系列工程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油品生产企业联手推进油品升级,减少行车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电动车的推广使用、落后车辆的淘汰也需跟上。尤其不可忽略的是,如果大家都减少机动车出行,多使用自行车等,也可为治理PM2.5贡献一份力量。

  更需要深度思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如果从生态文明的更高要求看上海治理PM2.5,无论是在经济过程的源头预防还是对PM2.5的排放治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例如,上海的工业结构中残留着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在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这方面的产业转型管理力度需要加大;又如,“黄标车”在上海城市汽车拥有量中占相当比例,成为重要的流动污染源,“十二五”期间要加大淘汰力度;再如,PM2.5是一个区域特征污染物,需要确立常态性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另外,工业减排水平的提高,是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这些崭新的课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去探索。

  总之,治理PM2.5人人有责,需要全民动员,又需要各司其职。政府部门从宏观产业规划开始就要将治理PM2.5考虑进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绷紧“减排”这根弦,老百姓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污染物排放。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