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珊溪水库水质正遭严重威胁
温州网讯 记者从昨天结束的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六次会议获悉,温州人民的“大水缸”——珊溪水库的水质正遭受有机污染的严重威胁。
调查:执法组多次深入现场查出四大污染源
近几年来,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迅猛,不少村民冲着养殖业有补贴从而发展养殖。如今,文成县黄坦镇和富岙乡养殖母猪约1.69万头,年均存栏16万~17万头。“惠农”政策虽实施,养殖的数量、规模也得到保障,然而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却日益突显。
去年9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多次深入珊溪水库,通过明察暗访,发现珊溪水库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归其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文成县黄坦镇、富岙乡养殖点养殖失控,污水处理基本流于形式,严重污染水源,导致黄坦溪水质变黑、臭气熏天。二是集雨区的城镇和农村生活、餐饮、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不明显,更有甚者,将病死猪等动物尸体、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废弃物丢入溪流,在库区漂浮。三是库区投饵网箱养鱼和非法诱饵捕鱼直接增加了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磷等的含量。四是珊溪水库存在大量“三无”船舶从事非法捕鱼、交通、运输和采砂。船上工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都直接入库。
结论:养殖业污染严重保护措施要限时落实
上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珊溪水库氮磷含量高,蓝藻异常增殖。今年5月29日,检查组监测16个珊溪水库入库口水质,结果发现有13个入库口有蓝藻异常增殖现象。
检查组认为,文成县养殖业对珊溪水库的污染已相当严重,其趋势在加重,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库区群众生活的出路,同时,组织专门力量,采取科学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常规的办法,切断污染源,限时落到实处。此外,要对水库实施食藻鱼公益性增殖放流,遏制藻类异常繁殖。要依法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网箱养殖,严禁渔业作业、垂钓,开展库区捕捞专项整治等。
链接:珊溪水库:500万人的“水缸”
珊溪水库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着手规划,1997年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通过5年的艰苦奋斗,工程提前10个月完工,2002年11月4日,温州市政府在该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的赵山渡引水工程工地举行了通水仪式。温州人从此开始逐渐喝上优质的珊溪水。
2004年,建成珊溪水利供水配套工程,可以每日向温州市区引水30万吨。
2009年,珊溪水通过管道送到洞头霓屿、本岛,海岛居民从此喝上了珊溪水。
同年,珊溪水利枢纽平阳、苍南县引水一期工程启动建设,主要为解决平阳、苍南两县40多万群众饮水难问题,预计2012年建成通水。
近年来,随着引水工程的陆续开工、完工,珊溪水库惠及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已经成为温州500万人的“水缸”。市财政也每年安排不少于3500万元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珊溪(赵山渡)水库、泽雅水库集雨区的生态补偿。记者 张银燕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