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温州五年将完成15万亩碳汇项目
人民网温州频道11月18日讯 (通讯员 林文宣)近日,据温州市森林碳汇高级研讨会透露,到2014年,温州计划将完成15万亩人工造林碳汇项目。届时,每年约可吸收二氧化碳15万吨以上。
市民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行为、机关的会议活动,都要消耗能源,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称为“汇”。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
去年11月,温州启动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暨碳汇造林项目,项目首片碳汇林选址苍南观美,面积1800亩。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落实5个碳汇造林项目,总面积达到2万亩。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性专项基金,也是国内继大连和北京之后的第三个地方专项。“专项创立之初,参与的都是些平日与林业方面较为密切的企业”温州市林业局局长徐顺东表示,其他领域的企业并不是十分熟悉,这也符合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过程。下一步,我市将尽快出台符合温州林业发展实际的碳汇计量标准。他说,受温州林业局委托,浙江林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帮助设计“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估计最早于今年年底完成。
温州目前主要采用财政支出加企业认捐的方式建造碳汇林。据了解,从去年以来,温州专项共收到1600多万元资金。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公司是最早发起的5家企业之一,仅原野一家便出资50万元,目前已经为当地建造了大约7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
永嘉原野公司负责人李星涛认为,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将来有一天,它也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如果能够未雨绸缪早参与、多参与,就有可能在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据介绍,今后温州市将进一步发动企业(以高能耗企业为重点)、组织、团体捐资加入温州绿色碳基金专项,力争每年捐资额达到1000万元。另外,林业部门计划公布网上定点销售渠道。
相关链接:
碳汇: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碳交易:交易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从而用于减缓温室效应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操作模式:强制性与自愿性碳交易。
自愿减排市场:独立于《京都议定书》强制市场的发展之外,由公司、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为了对自己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抵偿,实现“碳中和”,自愿交易碳信用的市场。
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绿化基金会等于2007年7月20日联合发起建立的。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是推动全社会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尝试,是一件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大事。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