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浙江 >> 正文

推进原生态整体性保护 余杭构建非遗保护立体网络

Eedu.org.cn 作者:王丽娟 王祖龙    资讯来源:杭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9
  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杭嘉湖地区,独具江南韵味和民俗特点的蚕桑文化因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变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余杭有个不起眼的村庄塘北村,却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目前,塘北村以廿四度自然村中心保护区为重点,不断扩大桑地种植面积,保持蚕桑生产原产地风貌,并计划在生态保护区内选址建造蚕桑生产民俗专题保护馆,既有静态陈列的蚕桑实物,也有结合塘栖茧园、土法缫丝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动态展示,通过旅游、加工订货等多种方式引导蚕桑文化为农民增收服务,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的交相互荣。

  通过原生态整体性保护和一系列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余杭通过创新实践,总结提炼了类似的许多经验,目前已在全省获得推广。

  非遗保护工作的“余杭经验”之一,就是“七个一”保护措施。为推动非遗科学保护,探索非遗项目保护机制,余杭区推出非遗项目“七个一”保护政策,即“一个项目”有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2011年,余杭重点抓好余杭滚灯、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五常十八般武艺、鸬鸟鳌鱼灯、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仁和高头竹马和中泰竹笛制作技艺7个国遗、省遗项目的保护。目前,五常街道作为该区首个试点地区,已先行开展五常十八般武艺的“七个一”保护措施。

  在推进像塘北村这样原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同时,余杭积极以申报形式力促抢救性保护。今年年初,该区开展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共有19个镇乡(街道)的33个非遗项目进行申报。截至目前,该区已有区级名录项目94项,市级名录42项,省级名录17项,国家级名录5项。

  目前,余杭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已纳入浙江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项目,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区“五常龙舟胜会”项目亦已上报文化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材料。

  与此同时,余杭积极促进活态传承,对余杭清水丝绵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俞彩根、姚梦兰中医内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鲁硕彦等第一批12人进行采录,保留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当地的勾庄中心小学、中泰武校等根据皮影戏表演、武术传承等定位构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此外,通过各镇乡非遗展示馆的建设,“余杭非保月”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及非遗丛书的正式出版,余杭非遗保护日益由横向切入到纵深。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