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认真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 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Eedu.org.cn 作者:尚桢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28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

  尚桢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水土保持法》是在1991年颁布原法的基础上,总结近20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类法律。新《水土保持法》明确了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化了规划的法律地位,突出了预防保护,加强了综合治理,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对推进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水土保持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甘肃的水土流失问题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危害重,治理难。据第二次遥感调查统计,全省土壤侵蚀总面积38.6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的9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4.32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7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全省各地,黄河流域坡陡沟深、黄土厚积,高原、丘陵分布其间,水土流失面积11.3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81万平方公里的76.5%;长江流域山高谷深、土层较薄,水土流失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的87.2%;内陆河流域地势平坦,绿洲、沙漠、戈壁断续分布,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23.9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的98.1%。全省土壤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达5000吨以上,最大高达10000吨,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高达5.5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江河淤积、生态恶化,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我们立足省情,坚持综合治理与预防保护“两手抓、两手硬”,在积极开展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兴修梯田3100万亩,审批水土保持方案7200多个,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200多起,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依法防治的新轨道。但由于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历史欠帐较多,面临的发展问题又比较突出。总体上来看,通过多年的治理,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未彻底遏制,水土流失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水土保持法的新要求

  新《水土保持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对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规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准绳。准确把握新《水土保持法》的新要求,对于加快我省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凝聚水土保持合力,需要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

  水土保持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决定了水土保持任务的完成既不能完全依靠水利水保部门来落实,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运作,而必须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和经济等手段,组织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水土保持任务。实践证明,我省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实行地方各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和制度保障。

  (二)谋划水土保持发展,需要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

  水土保持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横跨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各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明显,水力、风力和冻融等侵蚀特点各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治理模式各不相同。多年来,我省虽然在不同时期编制了不同流域、不同区域的水土保持规划,但由于受法律、政策、投入和技术等因素制约,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综合治理项目和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新《水土保持法》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水土保持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为落实水土保持规划、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三)利用水土资源,需要强化预防保护制度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水土资源一旦遭到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恢复的难度极大,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据统计,我省1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每年退化面积达10万公顷。素有“天然水塔”的祁连冰川雪线,每年以0.5米 的速度上移。内陆河流域20万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灾害,土壤退化、沙化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预防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新《水土保持法》强化了预防保护制度,突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方针,规定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并强化了行政处罚措施,有助于使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实现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依法保护的战略性转变。

  (四) 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处在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战略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严重的水土流失能否得到有效治理,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加强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使我省以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了法律、政策和投入保障。

  (五)推动水土保持发展,需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水土保持工作是由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并经过长期实践行成的。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从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出发,切实加强水土保持机构队伍建设,保障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水力侵蚀区的绝大多数市、县都单设了水土保持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依法行使水土保持工作职权。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机构,行使本法规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工作职责,对建立健全我省水土保持机构,推动水土保持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新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目前,我省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新《水土保持法》为准绳,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 科学谋划,确定水土保持发展方向

  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绘制水土保持发展蓝图。黄河流域以梯田建设和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长江流域重点实施好“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推进中小河流和山地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梯田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经济林果业,增加农民收入。内陆河流域以水土资源预防保护为重点,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注重祁连山水源涵养和湿地保护,积极开展库区周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库区淤积,发挥灌溉效益。

  (二) 完善措施,落实政府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考核范围,确定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落实考核措施,切实强化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把水土保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层层签定责任书,落实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考核奖惩制度。实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生产建设项目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和设施验收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杜绝先破坏后治理现象的发生,推动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管理,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

  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完善《甘肃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划定、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建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公告制度,禁止在该区域从事取土、挖沙、采石等生产建设活动。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监测评价制度,提高监测评价水平,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四)注重配合,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

  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府的支持,开展新《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部门协作,联合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设施验收关。加强联合执法,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联合执法的水土保持执法检查机制。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监督等措施和手段,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生产建设活动,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依法行政。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