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甘肃开创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22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一项农业技术,可以使年降水量250毫米—400毫米的干旱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

  一项农业技术,可以使海拔1800米—2300米的贫瘠之地变成适宜种植的良田;

  一项农业技术,可以使旱作农业区平均增产25%—40%,仅用25%的粮播面积就生产了56%的粮食;

  一项农业技术,可以在短短的五年之内走出甘肃,在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省份落地生根,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近2000万亩。

  这就是代表甘肃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风起青萍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全省近5200万亩耕地中,旱地占到70%左右,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70%的降水集中在7至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过去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低而不稳,单产水平低,人均占有粮少,年际间波动大,严重影响着甘肃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解决干旱问题,发展旱作农业成为甘肃省农业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

  像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一样,地处农业一线的农技人员成为这次伟大发明的经历者和实践者。2003年年初,长年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甘肃省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员牛建彪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成功创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该技术一经试用,就体现出耐旱、保温、高产的明显特征。

  广大农民热情高涨,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甘肃省农牧厅乃至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总结完善,于2003年年底成功总结出了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增温保墒”为一体,具有明显抗旱增产双重功效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誉为旱作农业生产的一场伟大革命。

  那么这项技术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效呢?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负责该项技术总结推广的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李福。

  李福介绍说,要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必须要提旱作农业。旱作农业,也称旱地农业或雨养农业,是指在降水量偏少,又无灌溉条件,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作物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早作物品种的选育、培肥地力及栽培耕作技术等。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指使用人畜力或机械,在旱作农业区域田间起宽70公分、高10—15公分和宽40公分、高15—20公分,大小相间的垄带,并用地膜进行全覆盖,在沟内种植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其特点:一是改传统的半膜覆盖为全膜覆盖;二是改播种时覆膜为上年秋季覆膜和早春顶凌(土壤昼夜消冻)覆膜;三是改传统的平铺覆膜为起垄覆膜,适用于降雨量250—550毫米的旱作农业区,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区域推广早春顶凌覆膜。

  据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主要有六大优势。一是全膜覆盖,显著地保储了土壤水分,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二是秋季覆膜,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秋冬春三季土壤水分的蒸发,实现了自然降水全年均衡利用,满足了早春干旱条件下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三是沟播,利用双垄面进行集流,充分接纳作物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特别是充分利用了5mm以上的无效降水。四是提高低温,使有效积温增加,玉米提早成熟10—15天,并减轻早霜的危害。五是扩大了玉米、马铃薯等的适种范围,使玉米可种植区域由海拔1800m提高到2300m,由年降水400mm以上的区域扩展到250mm的区域。六是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达到70%。

  甘肃省省长、曾在任甘肃省委副书记期间大力推广该项技术的刘伟平认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甘肃省旱作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三个转变”。首先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其次实现了由单一抗旱技术向集成技术的转变;再次是实现了由传统抗旱技术向现代抗旱技术的转变。改变了甘肃省“十年十旱,年年受旱,年年抗旱”的历史现状,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大丰收。

  本报记者在甘肃省榆中县的实地采访印证了刘伟平的评价。甘肃省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年降水量平均35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400毫米,是降雨量的4倍多,用十年九旱来形容榆中县最恰当不过了。

  但是,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力推广,榆中县旱作区粮食逐年稳产高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走上了致富路。

  榆中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雷告诉记者,榆中县从2003年研究成功玉米全膜双垄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后,使榆中县玉米产业逐年发展,玉米面积不断扩大,由上世纪末玉米播种面积不足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5万多亩。继2003年成功之后,2004年继续在清水驿乡杨河示范点试验,在全年降雨只有307毫米的年份,又一次使旱地玉米获得了619公斤的高产,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玉米196.8公斤,增幅达到了46.7%。

  榆中县清水驿乡杨河村村民张国泰这已经是第十年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了。当记者问起这项技术带来的改变时,张国泰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增产了还带来了其他收入。

  回忆起2003年第一次试验新技术,张国泰依然很兴奋,当年1.2亩旱地试验田,亩产达到了592公斤,比常规半膜覆盖每亩增产玉米143.9公斤,增长了32%,这项技术真是太好了。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取得的成功,这项技术不仅走向全国,也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张雷告诉记者,今春,榆中县与兰州大学干旱研究室合作,把该技术带向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走出了国门。

  据悉,榆中县2011年推广双垄沟播面积30.2084万亩,其中双垄玉米26.1799万亩,经测产,双垄沟播玉米平均单产达到508公斤,玉米总产量1.1亿公斤,产值2.31亿元。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