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开创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
再盼东风
2012年甘肃夏粮再获丰收之际,农业部、财政部将甘肃省认定为1000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喜讯振奋人心。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对此置评说,甘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益之显著在我国农技推广史上是罕见的。
谈及甘肃旱作农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及目标,武文斌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甘肃农牧系统要以农业部认定甘肃省1000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以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和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技术,推进种养加结合,延长产业链条,探索循环农业发展路子,转变旱作农业区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抗旱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旱作农业的发展质量与水平。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00万亩以上,年产粮食650万吨以上;2013年全省推广全膜覆土穴播小麦300万亩,到2014年以后稳定在500万亩,年均增产小麦50万吨;2012年后年均推广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膜垄作侧播技术200万亩以上,年均增产鲜薯60万吨以上。逐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机械化水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与武文斌同样信心十足的还有李建华,但这位负责全省农业工作的副省长考虑更多的则是担忧和期盼。李建华认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在甘肃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旱作农业的纵深发展。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农用柴油、化肥、农膜等农资价格水平较高?熏生产成本较大?熏影响了农民投入。随着市场粮价的上升,农民种粮效益有了提高,但与种植蔬菜、水果、药材、棉花等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仍然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全省共有农业科技机构2496个,农业技术人员10.55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4952人,农民技术人员8.6万人。由于生产区域类型复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弱,技术推广难度大,特别是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少,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不足1人,推广手段落后,仪器设备老化,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农业先进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是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旱作区地方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投入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速度缓慢。
“今年国家在地膜玉米上将开展补贴,但由于甘肃省财政补贴能力有限,目前地膜小麦、地膜马铃薯等尚没有政府补贴机制。”因此,李建华呼吁,建议国家制定对地膜小麦、地膜马铃薯种植的补贴机制,同时加大对地膜玉米的补贴力度,设立专项补贴资金,进一步扶持我国旱作农业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发展。
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例,每亩地需地膜6公斤,每公斤地膜约13元,每亩约需地膜80元。甘肃省里每亩补助1.5公斤地膜,约20元;市县配套补助1.5公斤,约20元;农民自筹需40元。由于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区域基本位于贫困山区,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收入水平低下,自筹能力弱,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补助地膜财政压力很大,建议国家提高地膜补贴标准,每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国家财政补助60元,每年推广1200万亩,需国家财政补贴7.2亿元。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气候变暖对西北旱作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其应对技术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