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美的青海
玉树地区4月14日发生大地震以来,强卫的工作节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当天就飞赴玉树,半个多月来,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此次与强卫同机前往玉树,记者抓住这一难得机会,在万米高空对他进行了专访。
强卫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后,还特地把记者再次叫到身边说:“感谢环境保护部、感谢周生贤部长多年来对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给予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这次玉树抗震救灾斗争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在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中,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重要的工作基点来设计和考虑。这个指导思想和原则是非常明确的,绝对不会动摇。”
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十分特殊。这次发生的玉树地震,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玉树为了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为了保护“中华水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玉树在地震灾后重建阶段应该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三江源生态环境?
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强卫首先强调指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是中央对青海省、对这次玉树抗震救灾以及下一步灾后重建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明确的要求。”
“4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来玉树视察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前两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上海世博会青海馆时再次强调指出,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的发源地,青海的生态保护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在重建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卫说,“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玉树灾后重建规划中,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重要的工作基点来设计和考虑。这个指导思想和原则是非常明确的,绝对不会动摇。这项工作不仅在灾后重建,实际上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在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中,我们都始终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强调。”
强卫向记者介绍了玉树震后为保护环境而及时开展的工作。
一是卫生防疫,在前一阶段工作中就布置了卫生防疫工作,绝对防止在这个地方发生灾后重大传染性疫病,因为如果在这里发生,对下游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环境垃圾的清理,特别是灾民临时安置点群众生活垃圾的问题,都做了同步考虑,在灾民安置点安装了临时厕所。如果人的排泄物和垃圾遍地,对水源会产生污染。从震后第五天开始,首先恢复上班的是环卫部门。虽然很多环卫工人的家人有伤亡,房屋基本倒塌,但州政府一动员,他们都积极上岗工作,清理垃圾。同时救灾部队也发挥他们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清扫,短短1个星期时间内,灾区脏、乱的面貌彻底改观,从而保护了三江源水质不受生活垃圾的污染。
强卫说:“三是建筑垃圾的清理。这次地震造成400万立方米、700万吨的建筑垃圾。如何处理这些建筑垃圾?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因素考虑进去,不能因为清理建筑垃圾而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我们选择合适的建筑垃圾填埋场,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国内外新技术,使建筑垃圾得以回收再利用。现在已经联系了几家公司,正在作进一步协商。如果能利用新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
“灾后重建也是这样,宁可成本高、代价高,也不能因此而在这里建设污染环境的企业。我们宁可付出这样的代价,也要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
“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都在同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作为灾后重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强卫强调说。
对于青海省未来的发展思路,强卫有着深刻的理解。
就在地震发生前一个星期的4月8日,强卫来到青海大学,给近千名来自全省各高校的学生代表作了题为《我眼中的青海》的省情形势报告。他说,青海是一个大美的青海,是一个奋进的青海,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青海,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快发展,让青海充满“富庶之美”;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让百姓笑出“幸福之美”;毫不动摇地推进生态立省,让山川呈现“生态之美”;妥善协调利益关系,让社会内生“和谐之美”。
那么,青海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之一,今后应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面对记者的提问,强卫说:“过去我们对玉树地区的产业发展有明确和严格的限制,不建工厂,不开矿场,保护环境,当然这也限制了玉树很多的发展机会。在下一步灾后重建中,这里仍然不能建水泥厂、建材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为如果建了这样的工厂,虽然能降低建筑成本,但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西宁运过来,成本当然也非常高。我们一直强调,在这里‘宁可牺牲GDP,也不要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对玉树、果洛等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地区,我们不考核其GDP。”
“灾后重建也是这样,宁可成本高、代价高,也不能因此而在这里建设污染环境的企业。我们宁可付出这样的代价,也要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强卫语气坚定地说。
强卫强调指出,灾后重建提出的目标,实际上涉及玉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把玉树建设成为一个高原生态型的商贸旅游城市,调整其产业结构,把玉树建成一个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要保护好三江源地区和青海省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二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符合生态型产业特点,要搞生态农牧业;三要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具体工作中,包括在建筑中如何采用节能材料,如何利用新型能源等。”
“国家在重建过程中,将会继续加大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进力度,这我是充满信心的。”
三江源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为了中国的生态安全,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保护与发展应该是协调推进的,也只有如此,三江源生态保护事业才能可持续。那么,从中央层面和省政府层面,应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补偿机制得以贯彻落实,从而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此,强卫指出,在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就生态补偿机制先行试点,这已经是明确的。
“在这次地震发生之前,我们同国家有关部门就在编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方案,都在制定过程中,原准备争取在今年上半年报国务院批准下发执行,”强卫指出,“尽管这次地震对这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但也是一个机遇,国家在重建过程中,将会继续加大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进力度,这我是充满信心的。”
“灾区干部群众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斗志、顽强的精神,那种大家团结互助、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勇气,尤其是在灾区干部群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的、善良的大爱情怀,深深震撼和感动了我!”
“您在地震发生之初第一时间赶赴玉树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曾经两次哽咽流泪。这样的温情场景感动了很多人。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记者问到。
强卫微笑着说:“确确实实,我从到地震灾区的第一时间、第一刻起,就感受到灾区干部群众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斗志、顽强的精神,那种大家团结互助、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勇气,尤其是在灾区干部群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的、善良的大爱情怀,深深震撼和感动了我!”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