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西 >> 正文

科技引领 鄱阳湖生态修复治理探路

Eedu.org.cn 作者:张绪鸿  李晚成    资讯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0

  如何修复鄱阳湖生态,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课题。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要先行,通过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 

  张绪鸿  李晚成  

  鄱阳湖是江西省亮丽的生态名片,但目前这张生态名片正面临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如何修复鄱阳湖生态,成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表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要先行,通过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为探索鄱阳湖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投资2500万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项目正加紧实施。

  科学修复湿地生态系统重现盎然生机

  在鄱阳湖北岸的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排上许家自然村,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一个用栅栏围起的圈子里,到处是绿油油的青草,春意盎然;栅栏外却斑驳陆离,几棵湖草点缀在堤坝上,用脚踩上去竟发现到处是细细的沙子。

  对此,都昌县科技局副局长陈志强介绍说:“栅栏内是经过生态修复的湿地,以前也是一片沙地;眼前的沙地正在抓紧培土固草,不久也会变成青草的世界。”

  排上许家自然村党支部书记陈亮生介绍,该村世代临湖而居,沿鄱阳湖的一片湿地曾是他们养牛养猪的天然牧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与规模养殖业的兴起,潘阳湖湿地功能严重退化,几乎寸草不生,并出现严重沙化现象,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这一情况引起江西省科技厅的高度关注。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经过调研,2007年将排上许家自然村确定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示范点,投入巨额资金,把土地分为沙滩地植被恢复区、滩地植被群落恢复区、水生植被修复区、自然保护恢复区,逐一进行治理开发。

  都昌县副县长曹达洲介绍,在南昌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该项目课题组指导村民在水边种苏丹草,既可恢复湿地植被,还可用作鱼饲料;在水塘中种野菱、茭白、莲藕等经济作物,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净化已富营养化的水体;在斜坡地上种南荻,不仅可提高河湖蓄洪能力,还能改善周边地区气候环境、净化水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一天一天过去,荒芜的滩涂再次布满绿色,湿地再次回到村民身边。

  陈亮生感慨地说:“地势低的地方种植莲藕等水作物,发展渔业,地势高的地方种棉花和玉米、棉花和花生、棉花和油菜。现在,湿地植被覆盖率从10%提高到50%以上,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

  “滨湖地区搞湿地修复和农业开发要讲科学,过去江西省曾走过弯路。”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王晓鸿举例说,过去有一些地方在鄱阳湖湿地种植杨树百万亩,由于杨树会改变湿地性质,使湿地旱化,反而破坏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鄱阳湖洲滩湿地面积达2787平方公里,推广这种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大有可为。”

  沙山沙地植绿种草将沙山变绿洲

  同样在都昌县多宝乡,一项对沙山沙地的治理工程更引人注目。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沙子一直占据上风,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格局。

  “都昌县有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王晓鸿介绍,这些沙山是由赣江注入长江沉积的沙土形成的,造成沙埋、沙尘灾害频繁发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2007年,为彻底将威胁村民生存环境的沙山“降服”,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选择多宝乡金沙村中石自然村建立沙山治理示范基地,并确立了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治理思路,按照针阔混栽、推广经济林的模式进行治理。

  “江南沙山沙地治理一直是一个难题,主要是栽下去的绿色植物成活率不高,耗财耗时还不讨好。”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表示,当务之急是要把风沙固定住,不让它再移动。

  根据多年的技术实践,该项目课题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郑林决定在试验点推行乔灌混合种植新模式。“紫穗槐属豆科,耐酸,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在湿地松林下套种紫穗槐,两者的成活率非常高,并解决了沙化地缺少营养元素的问题,促进草本植物生长。”郑林这样解释他的计划。

  曹达洲说,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后,就可以种植夹竹桃、蔓荆子、山核桃、板栗等抗旱性好的经济树种,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

  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的沙山已经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达到80%,生态功能与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受益于此,2009年治沙示范区水稻增产11.2%,棉花增产10.4%,人均纯收入达到4684元,增长33.8%。

  猪场粪水变清水破解污染难题

  畜禽粪便、农药残留、农村污水,诸多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鄱阳湖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猪场粪便更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最大的难题。

  还鄱阳湖一湖清水,修复鄱阳湖生态,就必须治理好鄱阳湖周边诸多养猪场粪水。位于星子县泽泉乡的江西御景养猪场生猪规模超过1.5万头,每天产生数十吨猪粪。经过科学治理,如今该养猪场已成功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鄱阳湖沿湖岸边的养猪场以百位计数,管理好猪粪意义重大。”鄢帮有说:“当养殖业还是分散经营的时候,其对环境的威胁是可控制的,我们有很多办法治理,比如发展沼气、推广‘猪沼果’模式。但是当万头甚至10万头养殖场层出不穷的时候,规模化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力变大了,传统办法已难以治理,必须寻找新的模式和途径。”

  南昌大学教授万金保是这项课题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经过刻苦攻关,终于找到“让猪粪变成清水”的办法。据介绍,他们采用的是厌氧处理、活性污泥降解净化、人工湿地沉淀的生态处理模式。收集的粪便经过抽干、压缩后,粪干存入仓库保管,粪水注入厌氧反应器。在这一过程中,粪水变成废水,同时产生沼气,沼气用于发电,实现能源全部自给,废水流入活性污泥降解池。污水沉降之后变成净化水排出池外,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然后流到山脚下的大水塘,再经过一两个月的沉淀,最后流入下游供农业生产。

  “以前水塘下面的农田只能用猪粪废水灌溉,水稻呈现墨绿色,谷禾疯长却不长谷穗,村民意见很大,养猪场面临关闭的危险。”星子县副县长查金海说:“采用新的生态处理模式后,处理厂有化验室,每天的出水水质都有记录,完全达到国家养殖业排放标准。粪干除了生产有机肥外,还用于饲养甲鱼。尝到甜头,御景养猪场正在筹划猪粪发电项目。”

  王晓鸿表示:“对大型养殖场而言,这是江西省最经济、最环保的生物处理模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种模式即将在江西省推广。”

  当众多猪场注入鄱阳湖的粪水成功治理后,可以想象,那时的鄱湖水将变得更加清澈。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