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

Eedu.org.cn 作者:周东平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9
活跃在青海湖里的湟鱼 汪伟摄

  为了保护湟鱼,从1982年11月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四次发出封湖育鱼通告,直至2010年12月31日。12年过去了,如今湟鱼恢复得怎样?是否需要继续实施保护措施?最近,青海的媒体向读者征集相关意见与建议,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曾经传说“骑马涉水踩死鱼”

  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当然,湟鱼的存在已有几百万年了。据专家研究,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黄河鲤鱼的鳞片也随之逐步退化,演变成现在的无鳞湟鱼。

  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的藏族牧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也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曾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的传说。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的繁殖季节,黑压压的鱼群溯河而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争先恐后顺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

  青海湖地处高原,水温低,为贫营养水体,湟鱼生长速度很慢,有“一年长一两”的说法。1958年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1960年到1962年,是青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3年,随着“猎山渔水”号令的发出,数万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疯狂捕鱼。3年的捕捞量将近7.3万吨,其中日捕捞量最高达到七八十吨。

  据原渔场的工人回忆,1963年有了机船后,作业量就更大了。每天工人们从早上4点钟一直捕到晚上12点,一般40分钟就能打一网,一网有4到8吨鱼。码头上堆积如山,20多辆卡车转运还周转不开,加上当时不具备冷藏能力,经常有大量的湟鱼因没有及时运走而腐烂掉,浪费非常严重。

  不间断的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级给渔场下达的产量已没法完成了。2000年,渔场宣告停产。这时,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是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造成湟鱼资源量锐减的另一原因是青海湖生态的恶化。从195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是青海湖流域人类生产最频繁也是人类向青海湖索取最多的时期,周边的开荒种田、滥砍滥伐致使青海湖生态急剧恶化,湖畔的草场减少了62万亩,退化草场110多万亩,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达到了756平方公里。土地植被破坏后,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水量大量减少,青海湖流域内100多条入湖河流逐渐干枯,到最后只剩下六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湟鱼产卵场地大面积缩减,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独一无二的鱼鸟共生生态链

  青海湖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青海湖除了拥有独特的湟鱼,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稀鸟类都在此栖息,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这一生态景观全世界独一无二,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以及鸟类专家到这里观光或考察。

  青海湖之所以有鸟,是因为有湟鱼。有关研究表明,青海湖的生态系统是由高原湖泊水体、岛屿、河流和湿地构成的,表现为“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湖泊是鱼类栖息和繁衍的水体,湟鱼是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个共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导性物种。湟鱼资源量的衰减,直接危害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影响到湖区候鸟的数量和组成结构。

  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和脆弱,稳定性差,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系统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所以,湟鱼灭绝将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没有了湟鱼,鸟儿因失去食物源而不再依恋青海湖;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崩溃,将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始于1982年的封湖育鱼,打响了拯救湟鱼于生死边缘的保卫战。在加大封湖育鱼力度,给湟鱼以充分休养生息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加大了湟鱼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投入以及对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使湟鱼资源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喜人变化。据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资源量已从2001年的2000多吨上升为目前的2.7万吨,9年时间增长了10多倍,湟鱼平均个体重也达到了232.1克,说明数10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

  2008年,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正式启动,10年内,国家将共计投资15.67亿元,用于青海湖生态建设。工程完工后,青海湖将会变得更美。

  让我们继续保护湟鱼

  目前,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已经达到了2.7万吨,有人提出能不能进行适量的、合理的商业性捕捞,用于发展旅游。专家的意见是:湟鱼,让我们继续保护吧。

  专家理由有三,第一,目前青海湖生态还相当脆弱。据环湖地区水文站资料,近几年由于植被遭破坏,河道受侵蚀及湖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环湖地区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沙漠面积日益扩大,湟鱼生长和发育必需的饵料浮游生物、藻类、昆虫残体和植物碎屑等大幅减少,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

  第二,虽然有严格的封湖育鱼通告,但由于受利益驱使,非法捕捞、加工、运销湟鱼的活动仍然时有发生。2009年,全省共查处渔政案件70起,查处非法经营湟鱼餐馆35家,没收渔网2700盘,没收湟鱼1.3万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捕捞湟鱼一点口子都不能开,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极有可能引发更加疯狂的捕捞行为,多年封湖育鱼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第三,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一个渔业资源量曾经衰竭过的湖泊要想恢复商业性捕捞,其资源量至少要达到原始资源量的50%以上才行。青海湖湟鱼的原始资源量是32万吨、6.9亿尾,青海湖要进行商业性捕捞,湟鱼的资源量必须要达到16万吨3.5亿尾以上。而目前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只有1.233亿尾,离允许商业性捕捞的底线尚有很大的距离。

  继续封湖育鱼,打击非法捕捞,治理青海湖生态,对保护湟鱼都很重要。现在,有一种观点已被许多人认同:开发利用湟鱼,不能总是把眼光停留在吃湟鱼上。其实要想让湟鱼为青海的旅游增辉,就要让湟鱼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开发一些鱼鸟共生、湟鱼洄流产卵等独特的生态景观,由于它们具有惟一性、不可复制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比吃湟鱼大得多。

  “别让湟鱼灭绝,别让青海湖变成死湖,别让我们成为千古罪人!”“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读者的话,也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