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生态建设完成多项科研攻关
新华社西宁8月10日电(记者张进林 何伟)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已完成10项科研攻关课题,推广应用96项科研成果,这项在“世界屋脊”上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已插上科技的“翅膀”。
2005年,国家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为中国投资最多、面积最大的生态项目。由于这一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科技创新和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介绍说,6年来,青海省科技厅、省三江源办发动和组织省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攻关克难,使先后实施的“三江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三江源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等10项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后有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相继完成并推广应用,对于三江源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着深远影响。”青海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这些成果的取得首先靠的是人才,目前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已经建立,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智囊团”,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李晓南告诉记者,今后青海省将继续坚持科技的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争取利用10年左右时间在三江源区冻土、湿地保护和沙化土地防治等方面取得科研突破。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