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新疆 >> 正文

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见闻:科技元素无处不在

Eedu.org.cn 作者:孙自法    资讯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6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沙丘中,一条南北纵穿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蜿蜒向前。

  在这条蜚声中外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上,不时有大小车辆疾驰而过,公路两边,阻沙固沙植物梭梭、沙拐枣、柽柳(俗称红柳)等连成窄窄细条,为满目黄沙增添了一抹亮眼的绿色。

  全长562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1995年建成,其中流动性沙漠段长约44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连续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它的贯通,使乌鲁木齐到和田公路里程缩短500公里;它还是支撑塔里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南疆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交通命脉。

  驱车行进于塔里木沙漠公路,不仅风沙随处可遇,防沙治沙的科技元素也无处不在——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塔里木沙漠公路研究团队,在公路建设同时建立宽70-300米的机械防沙体系,确保沙漠公路的顺利修建和早期运营。1991年起,该研究团队针对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开展4个阶段研究工作,以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畅通并全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1991-1994年,在肖塘开展植物引种、种植、耐盐、 耐旱等试验;1995-1997年,在塔中建立试验基地,开展风沙运移、植物引种、苗木培育、环境监测等试验研究;1998-2000年,对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的灌溉技术、造林技术、林带布局、树种配置、土壤改良、水盐运移等开展试验研究,在沙漠腹地建成沙漠公路生物防沙示范段6300米;2001-2003年,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沙与绿色走廊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为沙漠公路防沙与绿色走廊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沙漠公路生物防沙,植物种植应以沙拐枣、柽柳和梭梭等优良固沙灌木为主,局部地段也可种植胡杨、沙枣等乔木和一些草本植物。”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荒漠环境研究室主任、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徐新文研究员称,同时,确定了主要植物种的适应灌溉水矿化度范围,并形成沙漠公路防沙和绿色走廊建设的技术体系,以及固沙林带、阻沙林带。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2005年完成长约436公里、总体宽度72-78米、总面积为3128公顷的生态防护林带,种植各类苗木近2000万株,公路沿线每隔4公里打1眼水源井,抽取地下咸水利用滴灌方式为植物供水,全线共打水井114眼。徐新文认为,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建成,不仅有效防治风沙危害,为沙漠公路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彻底改观了沿线荒芜的生态景观,沙漠防护林已形成多姿多彩的荒漠生态景观和特色旅游通道”。

  塔里木沙漠公路研究团队在干旱区造林、沙漠化防治和荒漠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成熟技术,技术成果现已推广应用于天山南北,部分技术还推广到中亚和非洲,产生出巨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长雷加强研究员表示,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体系建成后,未来还将在人工生态环境的持续性、防护林的区域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他透露,该所塔中基地建立的300亩植物园已先后引种200多种沙生植物,存活下来约占6成,“一旦发现新的适应物种,就将应用到生态防护林中,以提高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正如沙漠公路一侧沙坡上大幅标语所言,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并将继续在这荒凉无垠的的沙漠上,书写他们精彩、辉煌的科技人生。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