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新疆 >> 正文

记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研究站:荒漠人生不荒凉

Eedu.org.cn 作者:甘晓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21

谢怀亮正在监测点给试验植物浇水。甘晓摄
 
■本报记者 甘晓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沙窝腹地,太阳炙烤着大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艰难地穿梭在稀稀拉拉的沙漠植物中,起起伏伏,经过之处扬起巨大的沙尘。司机师傅指着前面清晰的两条轮胎印记说:“看!沙漠里本来没有路,我们的车每天进出,都凿出一条路了。”他每天一早就把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送到沙漠里,等到太阳下山,再把他们接回站上。
 
十多分钟后,路旁的沙梁顶上远远出现一个人影,不停地向我们的车队挥手。她便是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硕士生李守娟,长期在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阜康站”)工作。
 
“这就是我的实验室了!”一下车,李守娟便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她的工作环境。这里没有明亮的房间、干净的实验台、摆放整齐的玻璃仪器,完全无法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室联系起来。只有一个接近两米深的沙坑,坑壁被木板简单地“装修”过,坑底放置着一台科研仪器。李守娟也没有穿白大褂,为了预防晒伤,她身着长衣长裤,还戴了黑色手套,只露出双手食指指尖,方便操作仪器。即便是这样,她也被强烈阳光晒得皮肤黝黑。
 
李守娟矫健地顺着梯子爬到坑底,一边操作一边说:“这是用来测量土壤呼吸作用的。为了防止动物破坏仪器,我们特意把仪器装进坑里。”李守娟熟练地操作仪器收集完数据,从而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此时,她的同学谢怀亮正在不远处的另一监测点浇灌荒漠区。他们通过控制浇灌水量,研究植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博士研究生戴岳则在观察沙漠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据阜康站副站长、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周宏飞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野外实验支撑起试验站重要的科研方向。在阜康站,有近30名研究人员长期奋战在第一线,从事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1987年,针对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中科院正式在新疆阜康建立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以完善我国生态研究和观测网点的布局。两年后,中科院建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阜康站被纳入网络中。
 
在一座瞭望塔塔顶,记者看到了该试验站的研究范围:最远处,雪山博格达峰棱角分明,雪山下是混沌不清的黄沙,再近处灌丛植物梭梭开始覆盖整片沙漠。
 
试验站所在区域山地、绿洲、荒漠并存,的确是一个研究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周宏飞说:“从博格达峰到古尔班通古特直线距离80公里,海拔从5000多米下降到450米,这一范围内涵盖了高山冰雪、高山亚高山草甸、中山森林、低山草原、盐生荒漠、旱生荒漠等完整的垂直带谱。”通过对这一地区进行长期监测与定位实验,科研人员针对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问题开展了多种研究。
 
其中,探索土壤二氧化碳通量便是阜康站的研究重点之一。阜康站站长、“百人计划”研究员李彦团队的研究发现了在原始盐生荒漠土壤上有持续进入土壤的二氧化碳通量。采取灭菌处理,剔除有机过程后,盐碱地仍全天吸收二氧化碳。这一发现曾在2008年被《科学》杂志予以专门报道,报道中称“荒漠研究者发现了碳循环中的隐匿环节”。如今,科研人员仍然在进一步研究盐碱地固碳的可靠证据。
 
在返回试验站“大本营”的途中,李守娟告诉记者,她每天在监测点的生活,除了偶尔能遇见放羊的牧民,只能与沙鼠、狐狸作伴。“但也挺好玩的。”她引用了在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